不同的閱讀層次決定了不同的閱讀效果,有的是消遣,有的是得到知識,有的則是構建自己的思考并獲取成長。不同的閱讀層次也來源于不同的閱讀思維和閱讀技巧。下面我們結合《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一篇——閱讀的層次,來說一下如何奠定閱讀基礎并進行閱讀訓練。
1、從思維方式上說,學會主動閱讀,才能增強理解力,獲得自我成長,不要只會被動地讓文字取悅我們自己。
閱讀并不能被新時代的各種傳播媒體所替代,媒體只是提供了資訊,而閱讀則促使我們主動思考。我們的閱讀越主動,效果就會好,探索能力就越強,獲得的也越多。
閱讀不僅僅是為獲得資訊而讀,更重要的是為增進理解而讀。前者能增加我們的資訊,而不能增進我們的理解力,而后者需要讀自己并不怎么了解的東西,提升自己。有兩種狀況需要我們為了增進理解而讀,一種是一開始時不相等的理解程度,這樣才能讓讀者有提升;一種是閱讀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客服到一定程度之內,這樣才能清楚地溝通。
從這方面說,閱讀就是學習,而且是一種自我發現型學習,這種技巧包括:敏銳的觀察、靈敏可靠的記憶、想象的空間,以及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2、從閱讀的意義上說,閱讀分為四個漸進的層次,只會游離在底層的閱讀很難獲取收獲。
這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基礎閱讀一般在小學階段完成,能夠讀懂文本;檢視閱讀是一種略讀,在固定時間里抓住重點。分析閱讀則更系統和復雜化,需要我們解讀文本,提出有系統的問題;主題閱讀是最高層次,需要閱讀很多書,從中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里有沒有提過的主題分析,這是我們個人的領悟與收獲。
大部分時候我們只是像小學生一樣,讀文字吸收文字,能夠思考分析到第三層次就很不易,更遑論第四層。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讀書那么多年,卻依然沒有得到成長的很大因素吧。
3、如何為小孩子的基礎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一般經歷四個階段:
(1)閱讀準備階段,從出生到六七歲。
身體上,良好的視力與聽力;智力上,具備起碼的認知能力;語言上,口齒清晰,能說出準確的句子;個人準備上,共同學習的能力,專注力以及一定的秩序感。
(2)學習讀一些簡單的讀物,并附帶一些觀察力。
這個階段可以進行看圖識字,并介紹一些基本的技巧,比如字句的使用、詞句的含義、字句的發音等等。
(3)快速建立字匯的能力,與對課文的運用(也稱為“四年級讀寫能力”))
方法是從上下文提供的線索,“揭發”不熟悉的字眼。還能夠學會不同目標與不同領域的閱讀法,如科學、社會學等等,閱讀可以為擴大視野而讀。
(4)精煉與增進前面所學的技巧。(小學畢業到初中)
學會消化他的閱讀經驗,比如從這本書中吸取的觀點轉化到另一個觀點,或者比較不同的主題。這是閱讀最初的思考,由被動吸收到主動建構的雛形。
父母在教小孩子閱讀時,也應當統籌好這四個層次,在孩子閱讀游刃有余時自如地提高到下一個階段。切忌只是讓孩子泛泛而讀缺乏思考,或者只純粹把讀書當做一種娛樂。
4、從閱讀速度上說,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于滿足與理解。
這是檢視閱讀的基本要求,到這時才算是真正進入閱讀的層次,需要我們具備更加熟練的閱讀技巧,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
(1)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保持敏感,找到自己需要的重點。
A先看書名頁,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B研究目錄頁,對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理解。
C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評估書的議題范圍。
D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E挑幾個看起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F打開書,隨意翻看,念個一兩段,或者連讀幾頁,不要太多。
(2)粗淺的閱讀:在第一遍的檢視閱讀中,不要一遇到困難時立刻停下來解決。
這是一個最最重要的原則。我們經常會遇到一本難讀的書,這時往往無法繼續進行下去。其實找到對的方向,找到一個正確的閱讀規則,就很簡單,那就是: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對于小學生來說,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遇到生字就查字典,不明白的就去查資料,但實際上,在第一遍的通讀時做這些事情,很容易妨礙流暢的閱讀,甚至干擾閱讀習慣的養成。當我們努力去了解那些細微之處時,往往會錯過整體思路和一些大原則。
因此第一遍的檢視閱讀,最好是完整流暢地先讀完一遍,看看自己讀懂了哪些。
(3)選擇合適的閱讀速度
閱讀需要掌握一定的速度,這種速度是經過大量訓練而形成的。
檢視閱讀需要我們在最短時間里把握重點內容,這是訓練閱讀速度最好的辦法。不管是我們的閱讀還是孩子的閱讀,都要學會使用不同的速度。通俗小說類可以快速閱讀,精美文段則需要慢慢品讀,實用類書籍需要快速找到你需要的重點,而論述類書籍需要我們精讀理清邏輯思路。不同的文本和書籍決定了我們使用不同的閱讀速度。但不論如何,訓練閱讀速度都是我們一項必備的閱讀技能。
(4)怎樣提高閱讀速度
凡是閱讀速度較慢的人,一般會存在一些閱讀的不良習慣:比如指讀,比如閱讀過程中逗留或者看兩行又重新倒退回去等等。其實我們在讀書時,并不是只用眼睛來讀,不需要一個字一句話地讀,更多的是用頭腦來解碼。我們眼睛的“一瞥”就足以在頭腦中留下大量的信息。
為了提高閱讀速度,我們可以適當練習,讓自己的眼睛快速移動并在腦中記錄信息。也可以對每頁內容用一目十行的方法掃一眼,然后試著說出腦中存留下的內容。經過這樣的練習,閱讀速度就很容易提高。
關于速度,最好的秘方是: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于滿足與理解。
5、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1)主動的閱讀基礎:提出四個基本問題
對于一本書,提出四個主要問題,在我們閱讀的過程中要努力尋找答案,精準地進行回答,從而充滿主動性。
A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
B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C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D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
(2)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于你自己?
那就是寫下來。在閱讀時一定要在書上做筆記,以保持清醒主動的閱讀和有思考的表達,還能幫助我們記住作者的思想。如何有效地做筆記呢?
A畫底線——重點的地方
B在畫底線的外欄再加一條線——強調的部分或者內容太多時
C在空白處做星號或者其他符號——慎用,標注最重要的聲明
D在空白處編號——關于某個論點一連串的重要陳述
E在空白處記下其他頁碼——把散布全書的想法集中統一起來
F將關鍵詞或句子圈出來——和畫底線一樣
G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記下自己的想法,個人索引
(3)三種做筆記的方法
不同的做筆記的方法由不同的閱讀層次決定。
A結構筆記:重點是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或細節。一般用于記錄主動閱讀前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可以通過檢視閱讀來解決。
B概念筆記:重點是內容的準確性與意義,這些筆記記錄的是作者的觀點,當你讀得更深入時會幫助你形成自己的觀點。這在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時比較常用。
C針對一場討論情境的筆記(又稱“辯證筆記”):由很多作者無意識地參與,針對某一個主題讀者提煉出他們各自的觀點,并用概念筆記進行匯總思考。
最后,培養閱讀習慣,是一個不斷運作練習的過程,需要我們掌握很多藝術與技巧?;蛟S這樣的說法顯得閱讀功利性很強,但是如果你想通過閱讀獲取更多的成長,這無疑也是最自然地方式。這與閱讀本身的愉悅性并不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