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在兩天時間內花了8個番茄鐘,用主題閱讀的方式整理了“六神”的所有知識管理的文章,“扒光了”他的知識管理體系的外套之后,精華就是6個模型,想要嗎?雙手奉上!
知識管理核心六步(模型1:知識管理閉環)
此六個步驟,乃是習得一項技能的必經之路,是知識管理的核心模型。
·提問:從為什么要學這門技能觸發,先找方向,再找方法
·收集:碎片化的信息無處不在,如何隨時隨地收集信息
·整理:收集了不整理,就會變成囤積狂,你只不過是把信息從網絡上移動到了你的硬盤里而已,不整理,就不是你的
·分享:最好的學習留存率是去教會別人,所以整理過好就立馬做分享,是最高效的學習方式
·利用:學的技能如果不能應用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那學了也是白瞎
·創新:個人品牌?創業?創新?沒有知識前面幾個步驟的儲備,你拿什么創新?
摘自彭小六的《我就是靠這個軟件實現第2職業的》
下面我們就根據這個核心模型六步來進行拆解,讓你系統的了解知識管理的內容吧!
第一步:提問
模型2:黃金圈法則+【模型5:知識體系羅盤=模型3:知識分層金字塔+模型4:知識分類四象限】
在提問環節,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該如何向自己提問呢。(不要笑哦,學會提問可是一門思維藝術)
好嘞,那就看看六神為我們準備的提問法寶吧。
(1)我為什么要去學習?
作為一個“功利”的成人學習者,我覺得知識能帶給我價值,那價值體現又在哪里呢?體現在資源、人脈、金錢還有自信。特別是我這樣一個從北漂轉到三線小城的孩紙,我不學習,我就只能拿三線城市的平均工資··· ···拿到IPO出任CEO贏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難道只能在早九晚五在格子間里靠運氣么?
(2)我該怎么學習?
在工作中學習:工作中積累處理工作任務,與人溝通,也可以學習同事之間的優秀的做事技巧和方式。我對辦公室政治的敏感度為零,這樣就可以專注于工作的處理,避免人事間的消耗。推薦閱讀《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
在工作外學習:利用早上和晚上的時間來學習,這個時間段沒有過多干擾,大塊的時間可以用來專注做一件事。其他零碎的時間可以用做適合零碎看的內容:英語,新聞等。
(3)我要學什么?
對于成年后的知識工作者,如何提高金字塔的高度是最重要的問題,即知識學習要聚焦,選中一個方向走下去,持之以恒。對于自己不擅長的知識,你就需要知道誰擅長,爭取得到別人的協助。因為水平最高的人并非所有方面的水平都最高,只不過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擅長的是什么、缺少的是什么,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緊密跟同伴協作。-田志剛《你的知識需要管理》
總之一句話,學那些讓自己變得更加專業的知識,讓自己的專業知識金字塔變得更高。
摘自彭小六的《別學東學西了,先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吧》
作為職場中的你,知識金字塔的寬度和高度都需要兼顧,但想學的太多了,你的興趣遠遠大于你的能力和時間約束,那么如何梳理出自己需要精進的領域呢?六神給出了梳理神奇—知識體系羅盤。
模型5:知識體系羅盤由知識分層金子塔模型+知識分類模型合成而來:
三個層次和四個分類兩個不同的維度組合,就會得到你的知識羅盤了。
來看看六神的具體操作步驟吧:
當我整理自己的個人知識體系的時候,我是這樣做的:
setp 1:先列出自己所有會的技能,嗶哩嗶哩無關大小,只要覺得自己掌握了一些的都寫出來;
setp 2:將這些技能放入技能羅盤中,看看他們的現狀;
setp 3:挑選和自己當下的工作和學習緊密相關的進行移動。
setp 4:根據學習區和寶藏區的的內容確定自己的行動計劃,比如怎么學,怎么分享,怎么用到工作中等等。
比如,我在做2016年年度計劃的時候,我就利用這個圓盤來給自己定位:根據16的工作計劃,把一些技能從舒適區里面拖進學習區;寫作已經在學習區訓練了半年,可以往寶藏區開發利用起來,變成個人的分享類型產品。又因為時間有限,只確保16年有三個主要的方向,其他暫不做計劃,靜觀其變。
摘自彭小六的簡書《什么都可以學的時代,你該學點什么?》
通過文章篇幅你就知道對于知識管理,確定方向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了吧!
第二步:收集
在第二步驟中六神給大家指明了獲取你想精進領域知識的六大渠道,分為兩類
適合收集碎片化信息的渠道:
微博:根據定學習方向關注大V(他們從不發生活類信息,都是技術干活),還可以通過微博與大V交流(交流的形式不是干巴巴的提問,而是以資源置換形式,如你提供思維導圖手稿,大V解答你的疑惑)
微信:朋友圈是了解大家關注點的好地方,比如六神在學習什么領域?在參加什么活動?(為了不讓那些曬娃/曬臉/曬旅游的朋友占據你的寶貴時間,請重點關注比你厲害的大咖小咖,這里推薦新標朋友功能)
搜索:百度(文庫)(關鍵字)/知乎(描述清晰問題)/豆瓣(看書評,選對書)/簡書(首頁搜索關鍵字)
適合收集整塊的系統信息的渠道:
書本:通過快速閱讀及主題閱讀的方法快速掌握某一領域的知識。(快速閱讀及主題閱讀后續單獨講解)
云課堂: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比培訓課程便宜又能學到真本事,推薦網易云課堂。
社群:社群聚集了各路民間高手和他們的智慧,通過社群活動活動交流得到的啟發絕對是你意想不到的。(比如我就是通過拆書幫活動認識的六神)六神推薦的社群有:拆書幫/行動派/趁早/試點讀書會/葉問/PNCAFF/職場充電寶/workface......
在收集階段,新手遇到的一大問題就是如何收集信息?如果你沒有一套成行的收集方法,從這么多的渠道收集來的信息,在整理階段你就蒙圈了。我的第一次知識管理嘗試就在此終結了。所以說收集信息本身就是特別費神費精力的技術活兒!嘿,福利來了,咱一起看看六神是如何支招的吧。
云筆記,知識收集/管理神器
六神用的是印象筆記,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step1:以技能點做一級筆記本組菜單
step2:在每個基恩那個領域按照知識管理步驟(即收集/整理/分享)建立二級目錄
step3:配合朝見隨時隨地收集
網頁版插件:網頁瀏覽到有用信息可通過印象筆記插件進行收藏(可直接進行分組及打標簽)
微信插件:微信好文章可通過微信插件直接收藏在印象筆記中
微博信息收集
看到喜歡的微博信息就@我的印象筆記,就可以保存起來了。
無紙化辦公-滾蛋吧,A4紙
自己整理的課程筆記/思維導圖及零星的好想法好創意都可以通過印象筆記掃描功能進行保存。
step4:多端同步,PC端整理
手機端適合隨時隨地收集,但是要想真正做好信息的初步分類整理,PC端才是你主要的戰場。
(附加功能)step5:分享功能
整理好的內容可以通過分享功能貢獻給其他的印象筆記的小伙伴,實現資源共享。
第三步:整理
在這一步驟,六神給出了一個理念和一個保存方法:
理念:斷舍離,不囤積對我當下沒用的東西,我們不是“歷史學家”。
保存方法:1)第一個地方是電腦,通過SVN和VPN我讓家中的電腦和公司電腦里的文件保持同步更新,避免了來回拷貝的麻煩。
2)第二個位置是網絡筆記,通過印象筆記我把隨時隨地采集的信息(照片,想法)等通過手機保存,同時這些資料會同步到我的PC端去。
根據我的理解,我對整理進行了進一步的解讀。所以的整理,既是將你收集到的信息打碎到最小單元后再根據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歸類和構建,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比如,收集了所有六神關于知識管理的文章后,我將每篇文章拆解成最小的單位,之后再重新整理歸納得到的這篇文章。
第四步:分享(模型6:學習金字塔)
在分享環節,六神給出的建議是:教是最好的學習,實現90%的知識轉化,分享是最好的方式。
需要特別注意一個誤區:不一定要等到你什么都學會了才敢去分享,分享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
推薦分享渠道:公司內部培訓,部門內部分享,網絡分享,文章分享,知乎問答,百度知道等等。
第五步:利用
利用環節六神給出了一個理念和一個建議:
理念:任何知識如果對你無用,就是浪費時間。
建議:把學到的應用到工作/生活中去。
舉個六神的栗子:我也經常把學到的工作技能用到工作中,比如有一天早上看《視覺化你的會議》這本書,發現確實如果大家一起用畫筆,用貼便簽討論的方式,效果應該會不錯。于是下午的會議我們就嘗試。
摘自彭小六的簡書《別學東學西了,先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吧》
第六步:創新(創新我太沒有發言權)
創新其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難,但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容易。你看一堆創新類的書籍是沒有辦法實現創新的,就像你看完外科手術的教學視頻,你還是不會動手術一樣。
當我們構建出了屬于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創新就是在這個知識體系統的各個模塊前的跨界組合。I ONLY SEE WHAT
I SEE;我們的創新源于我們已知的世界。你的知識體系越健壯、越豐滿、越經常更新,創新就會是一件小事。
摘自彭小六的簡書《別學東學西了,先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吧》
結束語:這是一篇彭小六知識體系相關文章所有匯總,六神的鐵粉們如有不滿意,請盡情拍磚!
在嘗試按照此套方法實踐的過程中,有如下幾個疑問正在搜索相關資料,如六神有空希望可以一起探討:
疑問1:知識分層中,如何劃分通用知識/專業基礎/專業知識?
疑問2:黃金圈法則的三個問題是不是why-what-how更合理?
END
我是牛奶。
像牛一樣腳踏實地:牛將“青草”轉化成“牛奶”,我將“知識”轉發成“能力”。
一個和“牛”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準媽媽(出生在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內蒙古/金牛座/屬相牛/牛年結婚/職場第一步是蒙牛乳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