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中關村二小一名學生長期遭受班里兩名同學的霸凌,11月24日更是被用廁所垃圾筐扣頭;
2017年,延安吳起縣中學六名高二女生持刀威逼五名學妹脫光衣服集體猥褻;
2017年,安徽懷遠縣火星小學副班長因為擁有檢查作業、監督背書的權利而向另外六個孩子要錢,錢沒給夠,就逼迫他們喝尿吃糞……
這份2017年校園霸凌事件匯總讓人看了觸目驚心。由上可見,校園霸凌絕不是偶然事件,它就存在于我們身邊,傷害著孩子們幼小的心靈。
那么,到底什么是校園霸凌呢?
百科詞條是這樣解釋的:
而在國際解釋中,校園霸凌則是指 一個學生長時間、重復地暴露在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欺負或騷擾行為之中。
孩子被欺負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長期被欺負,并出于一種孤立無援的境地。
而這種境地,會導致被霸凌者的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因此,遏制校園霸凌志在必行!
1.
解決矛盾首先要發現矛盾,分析矛盾。
對于霸凌者而言,進行霸凌的原因不外乎四種:
①家庭功能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所言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父母的關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
進行霸凌的孩子多半是因為在家時受到了父母的暴力對待,才會有樣學樣,把自己的痛苦轉嫁給別人;或者是不滿父母的忽視,決定做出一番“大事”吸引注意力,從而得到關愛;當然,還有可能是父母過度溺愛,導致霸凌者產生一種“萬千寵愛于一身”“舍我其誰”的錯覺。
總之,父母不恰當的教育與愛護導致霸凌者形成一種偏狹、自私的性格,遇事只考慮個人利益,不顧及他人感受。
②社會的錯誤示范。
隨著科技的發展,小學生擁有手機已經越來越普遍。然而,手機在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而這些未經篩選的信息,在還沒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孩子面前,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暴力信息的傳播,給孩子們做了一個錯誤的示范,讓孩子們以為這才是“酷”,才是“社會人”該有的樣子。
尤其是暴力游戲的快意殺戮和港臺黑社會電影里的英雄,讓孩子在心里產生了對強權和黑勢力的膜拜。
③教師地位的轉變。
隨著教育懲戒制度的消失和民主教育的發展,教師的權威遠不如以往。
以往,教師是一個令人尊敬的職業,不僅學生,連學生家長也對教師保持一種尊敬的態度;而現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收入少,社會地位低的教師越來越不被人們看好。再加上家長對孩子的過度關愛,導致教師難以對學生進行管教。而學生,也不再尊敬老師,在推翻老師權利的同時必定要產生另一個權利中心,霸凌團體便由此而生。
④其他。
負面情緒的宣泄;逆反心理;從眾心理等。
綜上可見,校園霸凌產生的原因都是主觀因素。因此,遏制校園霸凌,應從轉變思想做起,轉變思想,從教育做起。
2.
相比靠法律在事后懲戒來遏制校園霸凌而言,教育的優點更加凸顯。
①防患于未然。教育是可以隨時進行的,在霸凌發生前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合理對待同學關系,有助于未雨綢繆,把霸凌扼殺在搖籃里。
對于被霸凌者而言,即使霸凌者受到了法律的懲罰,他所受到的傷害也難以挽回。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可又有誰考慮過羊的感受?比身體的傷害能難修復的心靈的傷疤。
對于霸凌者而言,在他成年后他未必不會因當初的行為而自責;若他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那么他將一生背負這個污點,他的工作生活也都將因此受到限制。在心靈的煎熬和生活的壓力下,他極有可能再次走上極端。法律的制裁幫助被霸凌者解了圍,卻無法顧及霸凌者的以后。而教育,不會放棄每一個人。
對于其他同學而言,校園霸凌會讓他們產生恐慌心理,甚至不愿意來學校,影響學習生活;長期見到霸凌還可能會習以為常,變得冷漠麻木,影響與同學,乃至以后與同事之間的關系;根據破窗效應原理,一旦限制被打破,便很難再去維護底線,而周圍的人也會因此效仿。
校園霸凌的影響不僅在于對身體的傷害,更多的是心靈的重創;校園霸凌不僅對被霸凌者產生傷害,對霸凌者和周邊人也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校園霸凌的影響也不僅限于當時,它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可能伴隨一生。
因此,與其用法律事后懲戒,不如用教育的功能把校園霸凌扼殺在土壤里。
②塑造健全人格。教育的功能遠不止遏制校園霸凌,它還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讓學生擁有正確看待世界的眼光,能夠選擇合理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于性格沖動的學生而言,教育能夠幫他們控制情緒,理性看待問題;對于內向軟弱的同學而言,教育能夠教他們自信,讓他們懂得自我保護,懂得積極尋求幫助。借來的強大不是真正的強大,法律的強勢能幫他們解決一件事,卻無法幫他們勇敢的面對生活中的磨難。
此外,法律無法要求旁觀者挺身而出。校園里的學生大多是未成年,法律無法要求一個不具備完全行為能力的人去做些什么。而教育,會將正義、善良的種子灑在學生心間,讓旁觀者懂得主動幫助。
法律雖有其不可爭辯的作用,但知法犯法的人仍然不在少數。死刑不可怕嗎?但犯罪的人仍然大量存在。他們或利欲熏心,或被仇恨蒙蔽了雙眼,導致他們心存僥幸,知法犯法。究其根本,是因為他們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人格上的缺陷。
③校園霸凌方式眾多,法律難以界定。將校園霸凌上升到法律范圍不是不可,但在法律范圍外的霸凌可以解決,那么法律范圍內的霸凌又該如何對待呢?
倘若法律限定打四巴掌是犯法,那么打三巴掌呢?身體的傷害可以界定,語言的傷害可以說他故意侮辱,那么關系的霸凌呢?學生受到孤立怎么辦?讓法律強迫他們接納嗎?
④犯罪成本高,犯罪反而會愈演愈烈。
網上有一個一直具有爭議的問題:拐賣婦女兒童到底該不該一律處死?
中國刑法給出了答案:不該。因為這樣會讓犯罪者產生“拐賣一個是死,拐賣兩個也是死,那么還不如拐賣十個八個,掙回本錢,也枉一死”的心理。這樣嚴打,不僅不會遏制犯罪的產生,還會加劇犯罪的后果。
而面對校園霸凌,這種情形同樣適用。
⑤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我們應用更高的標準去要求一個高級動物。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崇尚教化。與其用一個底線去限制學生,不如用教育春風化雨,引導學生主動走向更高的層次。
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學生時期正是三觀建立的關鍵時期,相比用一個強硬的柵欄去恐嚇學生不準翻越,用教育進行正確價值引導更值得我們采納。因為,我們要遏制的不僅是一件事,更是一種現象;我們不僅要對校園霸凌事件負責,更要考慮到霸凌事件對相關人造成的影響。
教育沒有那么立竿見影,但它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它的影響深遠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