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百年孤獨》是在初中了。
因為是上的寄宿制的學校,最勾人的網絡小說是很難弄到的。偶有那么一兩本“流傳”進來,也會在其主人看完之后,有時候甚至還沒看完,就被殘忍的分成了若干份。想來也有意思,那時候往往課間時,會有人舉著幾頁小說在班里大喊:
“第xx頁在誰那里啊,跟我換換?”
當然翻車肯定是有的,譬如剛剛喊完的同學一扭頭發現了老師就在身后,那些還攥在他手里的幾頁紙就永遠的離開了。但恰恰因為被拆散了,反倒能保存下來大部分,也算是一個好處了吧。
但是網絡小說終歸是太少了,遠遠喂不飽一個渴望閱讀的孩子。課文終歸會學到,那自然是最不想讀的。于是在堆積如小山的課本里,那幾本是由名著節選匯集而成的書,就是我初中時期最喜歡、讀的最多遍的書了。大概是叫“導讀”或是“節選”之類的吧,已經記不太清楚了。
《百年孤獨》是最先去看的,也是最后看完的。至于為什么,我放一張圖,你應該就明白了:
當時真的是被這些名字搞得暈頭轉向:
“我干嘛不去陪著魯濱遜和星期五一起冒險呢?”
但是節選畢竟只是節選,自然是不夠的,半借半買,我基本讀完了所有那本節選里能看到的名著。幾經嘗試,還是放下了《百年孤獨》。
上了高中,自打讀了《紅樓夢》,就近乎偏執的只讀國內的各種。以至于再次撿起《百年孤獨》,已經是大學了。
讀進去了才發現當時勸退我的分不清的人名,也是在加深馬孔多小鎮的孤獨的宿命感。
前前后后讀了多遍,驚嘆于那些魔幻與現實的分離和雜糅;嘆息于小鎮的興亡禍福;在閱讀之余還搜了很多馬爾克斯的生平和言論。看到他諾貝爾獎的獲獎演說《拉丁美洲的孤獨》時,就像夏天打完籃球喝的第一口可樂:
“原來我讀了這么偉大的一本書!”
但隨機就是汗流浹背:
“那些看似荒誕的魔幻甚至還沒有現實更加赤裸裸,更加駭人!”
我真的很佩服作者如何能夠將如此血淋淋的現實呈現得如此脫離痛苦,甚至還能讓人在無邊的黑暗中感受到那一絲無法泯滅的希望:
‘羊皮卷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復,因為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百年孤獨》’
這段話絕不是蓋棺定論,而是切切實實對于現實中拉丁美洲不再孤獨的期望。
好的作品往往是一面鏡子,看的是它,想的是自己。
我去了解了拉丁美洲的歷史,些微感受到她的悲哀,感受到這部作品的偉大。我沒有經歷過這如淵如海的孤獨感。但我、每個人也肯定都有著自己的孤獨。
孤獨太過于普遍,以至于每個人都在面對,或多或少。
‘面對壓迫、掠奪和孤單,我們的回答是生活。無論是洪水還是瘟疫,無論是饑餓還是社會動蕩,甚至還有多少個世紀以來的永恒的戰爭,都沒有能夠削弱生命戰勝死亡的牢固優勢。 --《百年孤獨》’
接受孤獨是一種選擇;享受孤獨,于孤獨中翻出希望的種子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