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網絡上有人說:“魯迅不就是寫了些文章,沒有多大成就”。個人覺得,能夠說出這樣的話來的人,第一是沒有了解過魯迅本人,第二,沒有讀懂過魯迅先生的文章。
大部分人了解到魯迅先生,都源自于魯迅先生的文章。其實,應該先了解魯迅先生本人,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文章有多么大的影響力。
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正好是新舊交替的民國時代。男人正好處于從長辮子剪成平頭短發的年代。那個時候新舊文化交替,革命的火花點燃著很多年輕人的心靈。魯迅先生看到了很多的舊文化的糟粕,也接觸到了很多新的改革思路。
加上,魯迅先生本人對于人性和國民性的了解和認知非常地深刻,且對哲學也非常有興趣。這兩點,奠基了他的文章基調,必不是那些柔風細雨、風花雪月,而是對于人性的深度剖析,對于時代文化變遷的高瞻遠矚。
他運用筆桿子,將自己的思想傳播出來,希望喚醒人們對于新文化的認知。
從這一點上說,魯迅先生更像是一個革命先鋒,一個戰士,一個搖旗手。所以,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另一方面,魯迅先生以前是醫生,后來才棄醫從文的。這個立場,注定了魯迅先生的另一個視角——醫生視角。做醫生時,眼里是病人,身體上的病;做文學家時,眼里還是病,社會的病,人性的病。所以,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基本是一個“病態的社會”。
在魯迅先生看來,醫好了身體,如果心靈沒有進步,那只不過是頂著一具軀體,重復過去的生活罷了。只有把人類心靈的病,社會的病揭露出來,才有可能帶來新的生命和希望。
他的文章大部分著眼于小人物。他對人物內心深處的把握非常地到位,筆下的每一位人物性格鮮明,例如“閏土”、“孔乙己”、“祥林嫂”等,這些小人物總讓人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憐憫和悲哀。眾多小人物的交織,淋漓盡致的展現了當時整個社會民情。
可以說,魯迅先生的文章,就像是一部中國版的《人性的弱點》。
除此以外,其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但是,時代在變遷。如今我們生活的年代,已經不同于魯迅先生的時代背景了。文鋒過于犀利,已經不適合很多人的口味了。我們需要柔和一些的方法,喚醒更多的良知,回歸更多的溫情。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魯迅先生的很多文章都從課本里被刪除了。一方面,以孩子的能力,根本就無法理解魯迅先生的思想,另一方面,孩子們也不再需要這樣的思想武器了。
但是,作為曾經讀著魯迅先生文章長大的一代人,現在仍然能夠感受到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還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也許就是當下的你我他。這一點,足以說明魯迅先生對于人性的理解是多么地深刻。盡管時代變遷,人性中的有一部分卻仍然頑固的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