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緊張而壓抑的閱讀體驗,經常看的我透不過氣來,得不時放下kindle,去陽臺走兩步,呼吸點新鮮空氣,再回來繼續破解這個奇特家庭的種種神秘。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這是《無聲告白》的開篇,平靜的一點都不像一個噩耗,好像在說一個不相干的什么人或什么事。
可他們明明是一家人。
在這個家里,父親詹姆斯?李是父輩偷渡來美的華裔,母親瑪麗琳來自美國的單親家庭。他們倆一見鐘情奉子成婚,卻從未得到瑪麗琳母親的認可和祝福,幾個孩子都從未見過他們的外婆。大兒子內斯,像父親一樣內向,他愛好航天,這一興趣卻從不被人重視。二女兒莉迪亞貌似家中的掌上明珠,仿佛全家人都圍著她轉,可是她沒有朋友,心理無限依賴哥哥內斯,哪怕小時候他曾經嫉妒地想要淹死她。小女兒漢娜像個影子,她小心翼翼地生活在所有人的陰影之下,不惹事不添亂,她年紀最小卻比誰都明白這個家里有多少危險和隱患,可她什么都不說。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父親詹姆斯六十年代哈佛畢業,可是作為華裔他有著無限自卑,他以為娶了一個美國女孩可以幫他融入美國社會,可是他一點也不了解他的妻子。他不明白當初她為什么能夠看上他,也不明白婚后她為什么會突然離家出走,他不明白為什么她又能隨他回來,也不明白為什么經歷了這許許多多傷痛之后她還能不計前嫌地接納他,他們居然還能繼續生活在一起。
他不喜歡兒子,因為他跟他一樣內向拘謹容易被人欺負,他看到內斯就像看到年輕的自己,他唯恐避之而不及。他喜歡大女兒莉迪亞,他以為她活潑美麗好像集合了父母的全部優點,可是女兒居然也跟他一樣不善交際,他就拼命鼓勵她廣交朋友還不斷送她社交指南,殊不知女兒每天在他眼皮子底下打的那些電話,對方根本就是一團空氣。當莉迪亞失蹤,當他遍尋不著莉迪亞的所謂朋友,他才知道女兒是有多么孤獨,像他一樣孤獨。至于小女兒漢娜,sorry,他眼里根本就看不到這個女兒的存在。
就是這樣一個自卑的男人,拘謹的父親,他也會有外遇,出軌自己的華裔女助理,還一度認為這才是他應該娶的女人,他們有相似的背景,相似的渴望。假如當初他不娶瑪麗琳而真的選擇一個門當戶對的華裔女孩,是否一切悲劇都不會發生?
母親瑪麗琳,一個典型的作女。半輩子都在對抗她的母親,拼命想要成為一個不同于她母親的母親,卻還是走不出那個悲哀的循環,用自己溫柔的強勢,斷送了愛女的性命。
她有個性,有夢想,入讀哈佛學醫,不甘心接受母親“好好嫁個哈佛人再安心相夫教子”的建議,卻還是放棄學業嫁了一個華裔哈佛畢業生,開始全職帶娃的生活。母親去世以后,她仿佛醍醐灌頂一般看透了自己的家庭主婦生活——說好不要像母親那樣活一輩子呢?怎么你還整天在這里爐邊灶臺地忙活?于是她不動聲色地離家出走去繼續當年未竟的學業,留下一個懵逼的老公和兩個半大不小的娃。
可是命運就是喜歡跟她開玩笑。幾個月后,她發現自己懷孕并暈倒在醫院,然后就被老公接回了家里。她認命了,唯一的抵抗就是她不再用心做飯,怎么簡單怎么來,反正全家人都小心翼翼看她臉色,能回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家,不能要求更多。
不得不放棄自己夢想的瑪麗琳,把目光投向了她的女兒莉迪亞。這孩子有著跟她一樣的藍眼睛,她長的像她,她相信她可以幫她活的不像她。瑪麗琳在莉迪亞身上傾注了巨大的關注和心血,她認為莉迪亞會遺傳她對生物化學的熱愛并天賦異稟,會成為一個能從哈佛畢業的女醫生,完成她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可是她不知道,女兒的乖巧和服從并非出于熱愛和認同,而是因為發自內心的恐懼——她害怕再一次失去母親。經歷過母親離家出走的莉迪亞以為只要她聽話,好好學習,她就不會讓媽媽失望,媽媽就還會留在這個家里。但是她確實學不會交朋友,就只好用那些假電話欺瞞父親,讓他也開心,以為女兒終于突破了自己,能像個正常的美國女孩一樣有自己的交往圈和閨中蜜友。
可實際上,莉迪亞唯一的朋友就只有她的哥哥內斯。
這對可憐的兄妹,小時候一起經歷了母親的神秘失蹤,等母親回來之后,妹妹忽然成了家里的中心,父親疼,母親愛,小哥哥心里一時真沒有辦法平衡。所以他會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把親妹妹推進湖里,看著她一點一點沉溺卻不掙扎,終于因為憐憫和自責,又把她拉回岸邊。渾身濕漉漉的兩個小人兒,居然心照不宣,他們回家什么也沒說。
從此,他們攻守同盟,守著這樣一個巨大的秘密,共同維護著這個家庭的完整。
他懂她的不易,承載父母的巨大期望,方方面面都不能出錯。
他幫她隱瞞,好像每天放了學電話打個不停,她其實沒有朋友。
他怒其不爭,全學校女生都躲著那個混蛋小子杰克,你為什么還非要上他的車?
但是,他不懂她的恐懼——她害怕失去媽媽,她更害怕失去他。
從他把她從湖里拉起來的那一刻起,他就是她的救命稻草。可是這個壓抑的家庭讓他們倆都不堪重負,內斯想通過考學離開,他真的成功了。但莉迪亞還要背負著一身期望留在這里,她扛不住了,考出破天荒的不及格。她不想讓內斯走,她甚至偷偷撕碎了他的哈佛大學錄取通知書。可內斯終究還是要走,她萬念俱灰只求墮落。她上了混小子的車,可是什么都沒有發生,杰克的譏笑反而讓她認清了自己。
她問自己,你到底在害怕什么?事情是從哪里開始變得不對的呢?
午夜,莉迪亞悄悄來到了湖邊。她徹悟,一切緣起于那一次被動的沉溺。她怕水,可是被推進湖里她竟如此甘心,她幾乎要感謝嫉妒的內斯能讓不堪重負的她解脫。可是內斯又從水里拉起了她,從此他們兩個人活成了一個人,他是她外在的力量。
她終于理解了自己對內斯的依賴并釋然,她現在可以獨自面對一切了。她要承認自己不能完成父母的期望,她要勇敢地告訴他們,她要做回自己,不想再假裝。她下了水,想嘗試沉溺并自救,可是她忘了自己根本就不會游泳。
于是,意外終于發生,莉迪亞死了,在最最不可能的時候。
所謂“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在我的理解中,既是莉迪亞意外溺水之前自己終于想通但卻永無機會再向家人口頭表達的全部心聲,也是這個家庭之中每個人不曾用明確言語但卻以實際行動向其他人間接呈現的一切內在想法。
不要以為他們什么都沒說。
其實,他們什么都說了。
關鍵是,你聽到了嗎?
? ? ? ? ? ? ? ? ? ? ? ? ? ?一條悲傷的分割線
今天這個時間點來寫這本書的讀后感,是為了紀念一個剛剛離去的人。
像莉迪亞一樣,他也選擇了一片水,但應該不是意外。
小E走了,我們現在終于知道。
熟悉的、不熟悉的朋友都會說,這怎么可能?
你看,他愛攝影,愛戶外,愛讀書,愛美食,朋友圈看起來滿是正能量。
他那么年輕,那么帥。
可是你是否看到過他眼底的憂郁?是否了解過他的悲傷?
他畫一幅幅曼陀羅的時候,他唱一首首歌的時候,你有沒有覺出一絲異常?
他輪流跟每個Team告別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有什么不一樣?
他曾說“是的,我還活著,我還是要跟所有朋友好好道別”。
他還半開玩笑說,說什么都不要跟他說“前程似錦”。
他看起來的正常,如今回想起來,其實多少隱藏了一些異常。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不知道小E如此離去,究竟是不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
愿你在另一個世界里找到自己,愿你從此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