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11月22日,距離我第一次接觸“付費學習”這個概念剛好1年零26天,是的,我是在去年10月末開始,向除了學校以外的——“虛擬機構”付學費,那是我最迷茫最難熬的時光之一。
那段時間,剛簽完工作,雖然內心深處隱隱覺得那不是一份最好的選擇,但是因為思想的懶惰和不自信,沒有繼續在求職之路上奔忙。而這個決定的結果就是:一邊瘋狂地查著網上僅有的幾個關于該公司的情況,挑好的評論來說服自己:這是個有前途的公司,這個職位是你目前最好的選擇;另一邊,看到同學簽了好工作自己也蠢蠢欲動,三天兩頭地揚言要重新找工作,但僅僅是說說而已,再也沒有復習準備的動力。
想找份好工作,懶得沒有了奮斗的動力;想放棄找工作,專心投入畢設,又總是靜不下心來。每天心里都被糾結、郁悶、焦慮等情緒填滿。10月23日,我終于無法忍受這樣消極的自己,下定決心要去學心理學的師姐敏那里待兩天,期望能夠找回一點兒正能量。
師姐敏是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兒,到哪兒都是一堆的朋友,我們都以為她會選擇去企業做個咨詢顧問啥的,但畢業時她居然選擇了回到她本科的母校做一名輔導員。她說,她跟自己對過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多好啊,我覺得現在的人,最難的就是明白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我去找師姐那幾天正好趕上她特別忙的時候,但她仍然抽出2天的周末陪我們。看著師姐一個人住在兩室一廳的大house,吃著自己種的小蔥,把一個人的生活過得風生水起。要幫忙了,一個電話,同事就拎著紅酒和鮮花上門來了。周日下午,安排我們在一邊玩兒,自己抽出1個小時的時間在角落里安靜地做緊急任務。
從師姐那回來之后,我就開始找各種增加正能量的事情做。理由就一個,我也想擁有如師姐一般的生活,那么,我必須得奮斗。而奮斗的第一件事,就是學習。而這,才是真正入坑的開端。
從古典的公眾號知道他要開超級個體,從超級個體知道了“得到”,從得到才真正建立了“付費學習”的認知。一夜間,發現自己好像什么都不會:經濟學、心理學、管理學、說話技能、處事技巧等等,感覺好多通用技能都處于負值狀態。那種感覺你懂嗎?就是一種念了20多年書,才發現,自己一直學的都是書本知識,好像一直沒跟上時代的步伐。
以前是自己消息太閉塞,又沒有主動去了解,整天就知道學自己手邊的那幾本兒書。而自媒體時代的爆發,突然把這一切都送到的我們眼前。就像,一個鄉下來的窮孩子一下子到了城里,見到了好多聞所未聞的好東西,那第一反應是什么?肯定是巴不得通通都到我的碗里來啊。
于是,我開始花錢在網上買課程。第一筆花銷當然是帶我見知識海洋的《超級個體》專欄啦。我猶豫了1周,隨后狠狠心花199大洋訂閱了古典老師的專欄。乖乖,這可真是個好東西啊!內容就像課程預告那般精彩,講職場,講個人成長,每天用語音和圖文帶領我們一同進步。可是——
我堅持了不到2周,就不再每天看更新了。真的不是我半途而廢啊,實在是他講的很多職場上的東西我平時用不到,感覺沒地兒練習,就慢慢落下了。用當時對好友講的理由“古典老師講的內容都很好,但我現在用不上啊”。不過,我倒也不是完全不看,偶爾還是會登錄得到去聽,特別是遇上感興趣的話題,還會留言呢。
然而,今年超級個體結業的時候,我獲得了一張假的畢業證書:1.好多專題沒聽完,聽了的也是零零散散,不成體系。2.看到好多一同學習的小伙伴都或多或少有了進步,有些還出了書,而我,似乎還在原地踏步。
當然,我的學習不只有專欄,我還買了實操類的課程。比如,花150大洋買了秋葉大叔的ppt課程,因為我在課題組的ppt做得還不錯,想要專門訓練一下這個技術。比如,我花99買了寺昆老師的演講訓練課程,因為我想要改掉自己不自信的毛病,想要突破自己,讓自己公眾演講時不再緊張。比如,我花99買了弗蘭克老師的寫作課程,因為我想要培養自己的寫作喜歡,想要靠寫作賺錢。
但是,直到今天,當我花掉66.66+15塊的學費之后,我才猛然發現,我掉入了一個怎樣的大坑。
【1】盲目學習,誤把“愛學習的感覺”當作“愛學習”,陷入越學習越焦慮的惡性循環。其實,真正舍得付費學習的人都是一群上進的好青年,我們因為不滿足于現狀,想要變得更好,所以,才想要學習。但是,我們與那種學有所成的人所不同的是:我們是因為焦慮而學,盲目,沒有目標,只知道自己不會的太多,需要學習,但,卻不知道自己真正該學什么。總以為,學了就能變好,學了就能解決問題,殊不知,越學習越發現自己不足的太多,只得陷入更深的焦慮與恐慌。
對待這個坑,有專業人士提出:重點在于認識你自己,找到學習的動力,帶著目標去學習。不管學什么,不管怎么學,只管最后的結果,作為檢驗你是否學會的唯一標準。比如,你想要學習職場技能,就要看你學完后處理職場事務是否變得比以前更加游刃有余,看你是否有升職、加薪的趨勢。比如,你想要學習寫作,就要看你有沒有把文案寫得更好,有沒有通過寫作直接或間接地賺到錢。
【2】談完學習目標的坑,我們再來談談學習方法的坑。不知你有沒有想過,為何你花了那么多錢,報了那么多課程,最后還是無奈地做了分母?前天剛聽同伴講了薛少峰的經濟學課賣了20萬人的故事,而我最深的感觸就是,不知道又有多少人默默做了可憐的分母啊!明明是花同樣的錢,在同一起點開始學的,為什么別人就能脫穎而出,要么被老師抽中送書送禮物,要么走了自己的獨特成就被邀來做分享嘉賓,而你,只能默默地埋頭苦學呢?
拒絕做分母的關鍵就在于不斷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形成良性循環。研究意志力和自控力的心理學家發現,只有當一個人做一件事獲得了正向反饋,才能支撐他繼續堅持做下去。而獲得獎勵的唯一途徑就是實踐,再好的方法你不去用也等于白學,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在于此。就像我為什么沒能堅持聽全超級個體,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我當初覺得還沒進入職場,沒去用,所以沒有正反饋,自然也就沒人激勵我繼續往遠處走。
【3】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只是頭腦發熱般地盲目跟風,最終卻只能淪為平凡的普通人。以前說,限制一個人成長的是他的短板,所以,好多人就只盯著自己的不足,拼命地想要去彌補。比如,口才不好的人,面對演講類的課程就特別容易動心,只要你還想要提高你的表達能力,推銷人員都會在你這兒獲得成功。就像我,明明特別愛面子,臉皮薄,看到別人因為分銷弗蘭克的寫作飯團賺了600多塊,就頭腦發熱地轉錢,先購買,再發紅包到3個讀書群里,然后發推銷文案。別人一說句,不要發廣告,立馬心虛地道歉。最后的結果你肯定猜到啦,我白白塔上了發紅包的錢。
而治療頭腦發熱的妙方就是先充分地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到極致。一味地彌補不足會打擊人的自信,揚長避短才是這個社會生存的王道。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他獨特的優勢,實在不應該因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別人而妄自菲薄。就像西方評價學生的標準,你數學不好,你外語好也很棒。你學習不好,你運動強也很厲害。你運動不行,你有表演天賦也值得發揚......總之,讓每個人找到他最合適的位置。
以上就是我付費學習一年的感受,沒有取得成功,沒有賺到錢,也沒有提升自己的影響力,但卻獲得了血的教訓。哈哈,花的是血汗錢,浪費的時間就是寶貴的生命,這還不算血的教訓?!謹以此文分享給你,希望你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