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紐約曼哈頓區的唐人街,是美國最大的華人社區,始建于19世紀中葉。來自中國的廣東、福建和香港沿海的居民,最早在此從事商業活動,開餐館,開商店和禮品店。
這個地標式的唐人街,每日來往著無數世界各地的觀光客。進入唐人街,道路兩旁是鱗次櫛比的各類店鋪,街道兩旁懸空著各式各樣中文招牌。
這里可以買到華人所需要的一切,大部分人都操著漢語討價還價,耳際是各式各樣的鄉音:“阿拉、儂、伊、你……” 分外有親切感。
圖片來源于網絡
唐人街的最大好處,就是吃的東西價位適中,味道也很正宗,在紐約想到吃,腦內肯定得過一遍唐人街的。
少不免,唐人街很多時候給人的,就是臟、亂、差的標簽印象,所以攝影師拍照一般也不會想到這里,但是!其實這條唐人街有著濃厚的七,八十年代中國市井的風貌!
所以,當攝影師Mora,想到以唐人街的燈紅酒綠碰撞百年風情的旗袍的時候,一套年代感十足的片子就出現了~
旗袍百年風情,始于清朝。最開始的旗女之袍,圓領、袖口窄、沒有開衩。中后期外形仍保持直身,只是更加寬肥。
隨著滿漢文化不斷交融,服飾互相借鑒,旗袍樣式陸續改良,20世紀20年代后的旗袍,統稱的新式旗袍。
從民國開始,旗袍開始收腰,下擺逐漸變短,擺線提高至膝蓋,露出白皙的小腿。另一個角度的說法更為有趣,傳統旗袍下身較窄,對婦女走路的步姿有相當要求,比如步履不能邁太大。于是旗袍改短,可以說是迎合了社會的急速進步發展,十分接地氣。
1921年的上海,女中學生開始穿起了長袍。初興的式樣是一種藍布旗袍,袍身寬松,廓形平直,袍長及踝,領、襟、擺等處不施鑲滾,袖口微喇,看上去規矩方正。
這種新式服裝一走上街頭,便惹起風潮,引發了一場女裝服飾革命。
此后,海派旗袍在詮釋傳統的同時,也在不斷改良創新,漸趨時尚。
20世紀30年代,上海南京路上舉辦了第一次時裝展覽會,“新式旗袍”的出現奠定了旗袍在中國女性服裝史上的經典地位,電影明星對旗袍最是情有獨鐘。而把旗袍情懷詮釋得得最淋漓盡致的,便是王家衛與張叔平。
到了20世紀40年代,戰事不斷,物資緊缺。這一時期的旗袍衣擺、衣袖大大縮短,裝飾上崇尚素雅。(沒錯,又更少布了,旗袍的樣式是越改越短......但全球變暖不背這個鍋。)
抗戰勝利后,旗袍的改良開始大幅度突出女性的曲線美,大刀闊斧收融東西各路美學,同期,“時髦”一詞開始流行。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可謂旗袍的黃金時代。上海是出了名的時尚之都,旗袍女子的綽約身姿隨處可見,迷醉了整個上海。
那時,如果一張招貼畫上畫一個旗袍美女,濃妝盤發,身姿綽約,一般人大概就會以為,這就是大上海百樂門的交際花吧。
這其中,上海灘的名媛太太對旗袍的推崇,簡直到了極致。她們崇尚西洋服裝的合身,海派旗袍在結構上也模仿西式服裝的樣式,變得長而緊身,開衩高到大腿根,以凹凸有致的女性美為美。
這一時期,女人的經典裝扮是燙發紅唇、修長的海派旗袍,長絲襪和高跟鞋,精致活潑,嬌媚性感。
面料選用中國水墨畫手法繪制的花卉圖案,是旗袍一直都很時興的式樣。
看過《花樣年華》的朋友一定還記得劇中的張曼玉,令人轉目流連的旗袍使她時而憂郁,時而雍容,時而端莊,時而風情萬種,每一件旗袍都是她的氣質。張叔平在背后功不可沒。
然而,所有的這些優雅大方的神態、冷艷高傲的氣質、凹凸玲瓏的身材、憂郁寂寞的心情......這種妥貼到極致的東方美,背后都要有一個出色的裁縫。以前的旗袍,全是私人訂制,質地裁減十分講究,身材變了,就又要拿去改。直接買成衣穿的旗袍,凸顯的氣質就大打折扣了。
回到2017年的曼哈頓唐人街,燈光曖昧,眼前這個穿旗袍的女人媚眼紅唇,煙氣氤氳間,散發著30年代的上海女人的美。
有人說,旗袍是女人的第二層皮膚,再沒有哪一種服飾,比它更能展示女人的身體曲線和審美品位。
旗袍不僅對穿著者的身材要求很高,舉止、神態也十分重要。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能將旗袍穿得風情萬種了。氣質能夠hold得住的模特妹子鳳毛麟角,市面上很多有旗袍元素的攝影作品,都有形無神。嘆氣~
旗袍,是洗凈鉛華的矜持與繁華落盡的純粹。
攝影師:格子旅拍 · Mora
膠片:Portra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