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子微
人的一生,從生到死,算算才3萬多天,而人在這短暫的一生中,希望伴隨著等待,當希望最終實現,其實僅此而已。等待,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那些經歷漫長等待的故事也許能給我們啟迪。等待并不可怕,等待就是生命的意義,人要善于生活更要善于等待,有的人等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有的人等了一輩子,也許一次等待就是整個人生,也許一輩子到頭等待還沒結束。人生沒有太多的喧嘩,我們應該如何度過那些寒冷的日子,下面我就說說歷史上的關于等待的那些故事。
1.等到80歲的倒霉蛋姜子牙:
姜太公其實時運不好,包括封神榜里面最后把自己封成了豬官,姜子牙有兩個先天缺陷,首先他不善于炒作和自我表現,其次祖墳位置估計也不太好,我小時候聽大人們講過姜太公賣面的故事,現在在網上找一個近似的版本,直接引過來:
“因為家里太窮了,老婆就讓姜太公做買賣。姜太公就借了幾個大錢兒當本兒,買了些羊去大集上賣,可是集上豬好貴,羊一只也沒有賣出去。
他按老婆說的,又從別地兒買來豬賣。可是這個集是豬特賤,羊挺貴。姜太公一生氣,下集干脆不賣豬不賣羊,就去賣面。
姜太公在集上么喝了大半天,快晌午了,集都快散了,也沒有一個人來買面,他只好挑著面挑子往家趕。出了集上不遠,從路邊一個人家出來一位老太婆,她手里拿著一個小鐵勺兒,說是要買點兒面打漿子糊窗戶。姜太公見她只買一丁點兒面,本想不賣給她,可又一想這好歹也是開張了,總比原樣兒回去強。就把挑子放下,把一個面箱揭開蓋兒,他剛從面箱里給老女人弄出一點兒面還沒有上秤,突然從路那邊來了一隊騎馬的軍人,他們橫沖直撞,馬隊把姜太公的面挑子弄翻了,兩箱面全撒在了地面上,姜太公十分無奈,忍了又忍,馬隊過后就伏下身子想把地面上的面往箱里弄一些干凈的,可是他剛一伏身,刮來一陣大風,地上的面全被風刮光了,連挑子也隨風不知去向。姜太公倍兒感不爽,心想我這命怎么會這樣?我一不偷二不搶,沒做過虧心事,怎么會有這樣的報應?老天真是不公。心中想著,難免暗暗悲觀,抬起頭來,仰天長嘆,我的命好苦!話剛一開口,天上飛來一只老鷹,正趕上它拉屎,一團兒鳥糞一點不糟蹋全掉在了他的嘴里。”
姜太公發跡多少有點灰姑娘的故事(這個比喻很多人看著也許不恰當)的色彩。太多迷信和巧合了。《封神榜》里面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周文王欲伐商紂之無道,又苦于無人輔佐,一夜夢中遇飛熊,醒來找人解夢,又經人指點來到渭水之濱,見到姜尚直鉤釣魚,老姬覺得奇怪上前詢問,姜尚講出了流傳幾千年的瘋癲語錄:愿者上鉤。這時的老姜已經80歲了,在那個時代,基本上是除了等死一無是處的年紀了,在歷經了青年、中年、老年的等待,到了一切都本該結束的時候,一切又有了新的開始。
當然歷史不見得一定是這樣,《竹書紀年》載:太公望卒于周康王六年。從太公輔佐文王到康王,經推算太公大致活了137歲,這個顯然不太可能。太公80歲拜相的說法或有夸張的嫌疑。但是毋庸置疑的歷史可能夸張,但是他所反映出的那種對活人的啟迪卻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學習的。
一個在前半生活得且不如販夫走卒,引車賣漿之徒的一般的小人物的姜尚,在喧囂的塵世,在溫飽線上掙扎了半個多世紀,時光匆匆,眼看在這個世界上時日不多,在近乎生命的終點處還能發揮余熱,創造一個王朝。從透風漏雨的狼籍的草棚里走出來的,那個在賣面路上推著小推車瑟瑟發抖的老人,無論生活如何摧殘,依舊沒有失去信心,變得和大街上其他的人一樣,成為僅僅為了活計而生活的行尸走肉。看上去那些大而不當的經世治國的學問就算只能帶進棺材也絲毫不愿放棄。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一個偉大時代、一個創造華夏歷史的王朝就在這種寒冷的堅持和等待中誕生了。
2.一輩子只為報仇的聶政:
聶政刺韓王其實有三個個版本,太史公的《史記》,《戰國策》、還有蔡邕的《琴操》。前兩個版本故事較為類似,最后一個迥異。雖然從可信度上來說,《史記》等正史更加可信,但是因為我比較早接觸《琴操》,而且我更加喜歡《琴操》版的聶政,這里的聶政刺韓的故事和名曲廣陵散是相關的。
聶政的故事就是一個布衣尋找屬于自己尊嚴的故事,聶政的父親是一個有名的鐵匠,韓王要他為自己鑄劍,過了期限,劍還沒鑄好,韓王獸性大發,處死了鐵匠,本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小人物的死也沒什么。可是等到聶政長大了,聽說了父親的故事后,他不這樣認為,他決定要殺死韓王報仇雪恨。天地之間因果循環,無論是誰都應接受這個規則,聶政用了10年來替天完成這個使命。第一次行刺他失敗了,之后他懂得了等待。他在泰山找到了琴師專心學琴,然后在身體上涂黑漆把身體變黑,吞炭把聲音變嘶啞,這一學就是7年,7年后他在街市偶遇其妻,她妻子看見他的牙齒似乎認出了他,她對聶政說:“我家先生離家出走7年我,我很想念他,我常常在夢中見到他,他對我笑,牙齒和你一樣潔白。”此時此景,聶政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他沒有認她妻子,而是裝作不認識立刻離開了。回到山里,他敲掉了自己的牙齒,以便讓任何人都認不出是他,然后繼續苦苦專研琴藝。10年后,聶政出山,沒有人認識他,他彈琴,連路上的牛馬都駐足傾聽,一時名噪天下。韓王聽說了自然請他入宮彈奏。聶政找準了機會,逐漸接近韓王,他把匕首藏在琴里,當音樂正在佳處,大家都聽得如癡如醉的時候,他突然抽出匕首刺向韓王,韓王猝不及防當場斃命。聶政不想連累到他的妻子和老母親,用匕首劃掉自己的面皮,然后割掉自己的鼻子耳朵,再自刎而死。
雖然這樣聶政的尸首還是被掛在城門示眾。突然一個老婦人,擠到尸體旁,抱著尸體痛哭,她就是聶政的母親,她還是認出了自己的兒子,她說:“兒子,好樣的,為你父親報仇了。”然后她對著圍觀的眾人說:“這就是我兒子聶政,10年學藝,為他父親報了仇,怕了連累我們還自己毀容了,他是好樣的,我不會為了我一條老命,而不宣揚我兒子的氣節。”說完她也咽氣死了。
10年骨肉分離,10年奮發學習,在任何一刻停留,回到親人身邊,他都能獲得生命應有的那些美好。妻子7年后還沒有另投他人懷抱,一直在苦苦等待他的歸來,這個時候他回頭依舊可以享受家的溫暖;10年后當聶政的琴藝已經登峰造極,完全可以金玉滿堂,過上富裕的生活,和家人一起相濡以沫終老而亡;他沒有選擇獲取,他依舊還是一個等待者。一個小小的老百姓殺死了位高權重的君王,告訴那些后來的統治者,絕對不要輕視你面前的草民。
和風細雨,柳絮飄香,小老百姓們正在早春的堤岸合家郊游,享受塵世的愜意,對可能被當權者隨意改變的,貌似無常的命運毫無預見也懶得去想的時候,一個相貌猙獰的人正在深山如癡如醉地學著古琴,他依舊在等待,向他那血腥的人生終點進發!
3.寫了兩首詩被貶24年的大詩人
“桃花詩案”:805年開始,唐順宗時發生的革新運動,史稱永貞革新,或是“二王八司馬事件”。當時的小年輕劉禹錫參與了這場不知天高地厚的改革運動,改革很大手筆,把怨聲載道的大貪官徹底打倒,把被迫害的名臣召回京城,把部分宮女教坊女子放回家里,減輕老百姓賦稅。可以說很多方面是翻天覆地的。參與這次改革的有兩個我們熟悉的人物,柳宗元和劉禹錫。改革成效雖然顯著,但是和華夏歷史上所有的改革一樣,后期都出現了結黨營私,利益分配不均和用人不當等問題,當改革觸及到真正當權派的核心利益的時候,舊勢力就迅速反撲。不久支持改革的順宗被逼退位,失去靠山的改革派立刻被清算,兩個姓王的主要成員一個被賜死,一個死在任上,其余的都被貶到邊遠地區做司馬。
十年后,劉禹錫于憲宗元和十年(815)被朝廷“以恩召還”,按理他應該洗心革面好好做人,做個乖孩子了,可是不久他來到京郊玄都觀看桃花,看完了寫了一首詩《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詩文的大意是:一路上姹紫嫣紅真TM好看呀,大家都說看完花回去咯,玄都觀里面密密麻麻的桃樹,都是在老子離開后栽種的。暗意其實簡單:我被貶了十年,回來一看,嚯嚯,官場場面火爆,各種小人趨炎附勢,真可謂群丑沐冠而舞,熱鬧熱鬧!想來這些王八蛋啥時候爬上來的呢?都是在我老劉走了以后溜上去的呀! 這樣的詩一出,得罪的人太多了,送命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最后大家想著死了就便宜了老劉,還成就了他的名聲,說不定弄得很多人仿效。不如折磨到他油盡燈枯,最后被整得服服帖帖,這樣也好警示后人不要做刺頭。
這次他被貶連州,廣東的連縣,唐朝那個時候就是蠻荒,一家老小從長安跑到廣東,沒有灰機,也沒有動車,沒有馬路,大家靠著腳走,這時劉禹錫已經40多歲了,老娘80多歲,之后他又被不停趕來趕去,做過夔州刺史、和州刺史。14年后,已經換了四任皇帝了,這時有人想起了他,新皇帝為了收籠人心,將劉禹錫招了回來,這時他已經是年邁的老頭子了。
他又一次來到玄都觀,幾十年的流放生涯并沒有使他屈服, 玄都觀里物非人非,桃花是沒有了,只有油菜花,無人管理,到處都是青苔。睹此情形詩人百感交集,又做《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余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連州,尋貶為郎州司馬,居十年,召還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觀,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時太和二年三月。”(《劉禹錫集·再游玄都觀·序文》)
14年后,當年權盛朝野的權貴已經完了,樹倒猢猻散,那些得意非常,趨炎附勢的顯貴也紛紛落馬。我雖然被你們迫害外放,但是現在我老劉還是回來了,回來看你的丑態和死相來了!
24年,足叫青絲變成華發;24年,一個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就此消逝;24年,在蠻荒之地聽著呼嘯的北風;24年足以磨滅人世間的一切希望和激情。而當一個老人再次來到玄都觀,他的心依舊如風華正茂時那樣充滿銳氣和激情,人生的信念始終未曾動搖。在這場冷冷的堅持中,玄都觀看上去繁鬧異常的桃花,和長安政壇那些狗屁大事件和大人物都已灰飛煙滅。千年過去,是非成敗轉頭空,唯有劉禹錫和他的《桃花詩》令我們無法釋懷,刻骨銘心,成為了這個民族靈魂的一個部分。
4.改寫世界歷史,挽救億萬人生命的孤城
釣魚城,至今已經700多年。這座城坐落在重慶市合川城東5公里的釣魚山上,其山突兀聳立,相對高度約300米。讓現代中國人不能想象的是,四面被圍困與朝廷失去了聯系的孤城竟然堅守了36年之多,直到崖山海戰南宋徹底滅亡之際,她的使命和承諾都已完成之后,一切才宣告結束。早期的余玠、冉氏兄弟,中期的王堅,晚期的張玨、王立和與他們共同奮戰的數十萬合州軍民不辱使命、不畏世界上最強大的敵人,不為國之將傾的命運所屈服,牢牢釘在那里,讓上帝也無計可施。蒙古人的鐵騎可以橫掃整個世界,在釣魚城面前卻只能“望城興嘆”,包括蒙古皇帝蒙哥汗在內無數蒙古軍隊就葬身在這座城市下。
當時的蒙古軍隊兵分兩路,一路侵入歐洲,戰無不勝,一路西進,一路進攻南宋,當時偏安的南宋已經稱為弱宋,似乎和人高馬大驍勇善戰的西方日耳曼騎士,草原斯拉夫,世界第一勁旅馬穆魯克相比不在一個層次上,但是……。
1258年秋,蒙哥率軍4萬分三路入蜀,準備一舉拿下釣魚城,順江東下,合圍臨安,加上地方部隊,蒙軍總數大大超過了4萬。
卻不曾想天下無敵的蒙軍卻碰到了一個硬釘子,在反反復復的城墻爭奪戰中,釣魚城軍民毫無懼色,越戰越勇,并且發展大生產,自給自足,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拆房揭瓦婦孺皆兵。城外的蒙古兵卻給養難接瘟疫流行。這場馬拉松似的勇氣消耗戰最終以蒙古大汗蒙哥負傷告一段落,蒙哥負傷不久死了……
蒙哥在釣魚城下的敗亡,其影響是十分巨大的。蒙哥汗戰死之后,進軍鄂州(今湖北武昌)的蒙哥之弟忽必烈和進攻漳州(今湖南長沙)的塔察兒,以及占領了大馬士革,正在與古埃及馬木留克王朝軍隊作戰的旭烈兀,為爭奪汗位而匆忙回師,蒙古貴族集團即開始了長期的內部爭戰。釣魚城由此在世界中古史上,赫然豎立了“延續宋祚、緩解歐亞戰禍、阻止蒙古向非洲擴張”的不朽豐碑!當時,釣魚城就以“東方的麥迦城”、“上帝折鞭處”的威名震驚了中外。拯救的生命不止千萬。
蒙哥汗曾留下遺言,日后攻下釣魚城,當盡屠城中之民。1279年南宋已經滅亡,在鏖戰200場、歷經36年后,守將王立投降,提出了三個近乎不可能實現的條件,不降旗、不收兵器、不改縣志。忽必烈居然把蒙哥屠城的遺囑丟在腦后,全盤同意了,并且信守了承諾,全體釣魚城軍民在向南宋京城臨安的方向拜了三拜后,開城投降。在釣魚城投降之后,守城的宋朝20多名將領以死殉國。釣魚城這樣才落入蒙古之手。要知道蒙古人在侵略世界的過程中殺人過億,凡是抵抗的城市都被屠城。而且是被屠的干干凈凈。惟有此釣魚城抵抗了36年而全身而退。用實力讓魔鬼們放下屠刀。
和崖山大海上10萬的殉道者不同,屹立于釣魚城上的軍民不曾絕望過,不屈和憤怒讓他們猶如阿修羅一般,在血與火中猙獰咆哮,讓無敵天下的強敵,吞噬萬物的王者頓悟萬法之空。
南宋雖有賈似道誤國,雖然也爆發過各種起義,但是在民族危難面前,宋末軍民之抵抗可以說做到了無愧天地,宋的滅亡已成為天意,卻依舊成為蒙古軍隊在全世界范圍內最難啃的骨頭。
呂文煥守襄陽城六年,就算這六年也是古無有也的奇跡了,如果蒙古軍當時沒有取得全世界最先進的回回大炮(所有的城墻都無法抵御其轟擊)襄陽城再抵抗十幾年不成問題。
守著一座城36年,青春、壯年、直到老了……打開城門的時候,看見的殺人不眨眼的野獸們敬畏的目光!
回望這段歷史:
當年的釣魚城今已經荒蕪,那個無數人爭奪的地方今天成為游人如織的風景名勝,那個石頭城早被當地人拆除,700年前,那些人守住的具體之城早已湮沒,但是他們所守住的那心中之城,試問你我,是否還在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