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下班看了《大魚海棠》。如果說近幾年來還有什么能把情懷牌打得如此火熱,恐怕非此片莫屬。只可惜,我早已過了情懷時代。
“振興國漫”“眾籌”“國學”“中國元素”“夢想”“十二年等待”“唯美”“國漫希望”只能說,標簽打得太多,自身承載不起反而會被連累。
平心而論,這片子還是值得一看的。至少BGM讓我驚艷到了。很多構思也很棒,比如靈婆,擺渡人。以及場景很好地融入了中國傳統與中國特色(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如客家土樓)。但槽點也很多,比如:
畫面美大概是魚粉們捧得最多的一點,畫面確實美,但是美在意境,不在制作。你說《大圣歸來》畫面制作精細,我承認,但要說《大魚海棠》畫面制作精細,建議去重溫一下1999年的動畫片《寶蓮燈》。
劇情冗長且俗氣。這樣的故事你去晉江上面一搜,一大堆神人三角戀,早已被寫爛,你換他命,我換你命,最后總有一個炮灰,至死不渝(當然椿他們不是神,這只是做個類比)。而女主對男主的愛更是來得突然,突然就由愧疚成了愛了,突然就從遇見你到與你性命相連從不后悔了,一眼萬年也不過如此吧。只是這讓人不禁想問,那個做著男主事,演著男主戲份卻沒有男主命的男配,真的就比不上一條總共就沒說過幾句話的魚?從電影院出來的時候,有人問,鼠婆到底有啥用?我想,這妹子一聽就是看了配音表的。因為劇里從頭到尾就沒提到過她到底叫什么名字,來自哪里,為什么被封印。鼠婆的作用大概就在于關鍵時刻推動劇情發展吧,比如幫女主男配找被媽媽扔掉的魚。當然,也有可能是劇組高瞻遠矚準備拍第二部,鼠婆在人間作惡,椿與鯤奮力阻攔拯救世界,關鍵時刻男配湫以靈婆身份出現再次犧牲自己與鼠婆同歸于盡,最后告訴椿,“從認識你到為你死到再次為你死,我從沒后悔過。”嗯,估計到時候又得有一波眾籌了。
其實電影如果在椿化為海棠樹的時候就結束可能還會稍微好一點。鯤老死樹間,湫接任奶奶工作,多年過去,他已經不記得那個叫椿的女孩了,只是在每次主持祭典的時候,他都會想起那只紅色的,雙眸落滿了星子的魚。只不過這樣的話,電影時長也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呢。
配音,我想應該是本劇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女主真的是很出戲,毫無靈氣,毫無生機,似乎總是生活在一股沉郁的憂愁中,完全沒有一個十六歲小女孩應有的情態,她的歡樂,她的悲傷,通通在一個沉悶而模糊的聲調里。可是,她不是情緒內斂的小龍女,不是工于心計的甄嬛,她是一個十六歲的天真少女啊。
當然,這些問題都可以容忍,哪部電影劇情上沒點毛病,哪部國產動漫沒被噴過配音,但是,強行扯上莊子扯上逍遙游,就真的讓人很不舒服了。
明明整部劇除了人名,和莊子逍遙游半毛錢關系都沒有。與其說你靈感來自逍遙游,不如說來自海豚吧。這是比配音還讓我出戲的地方,本以為,如此打國學牌,傳統牌,號稱靈感來自逍遙游的動漫大作,在主角“大魚”的角色制定上,至少得是依據《逍遙游》或者源自《山海經》吧?然而并沒有,劇組直接畫了只海豚涂紅,可以,這很大魚。似乎改名叫《海豚海棠》更合適?同理,還有靈婆角色的制定,能不能和擺渡人區別開呢?這個區別可不是指大小。這些角色繪制上的創意不足,多少讓人覺得有些不用心了。
這部劇不算差,但也絕對不是目前國產動漫能做出來的最高水平,我之前在微博上看到很多傳媒大學畢業作品都比這有深度,畫面也不輸此片,將此劇捧得太高,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啊。
再者,劇組與粉絲過度打情懷牌,這對國漫的發展也許并不是一個好影響。因為情懷是個消費品,這次,我為情懷去看了,一個動漫做十二年也罷,連續跳票五年也罷,為了情懷我支持,但下一次呢?下下次呢?當人們的情懷已經越來越少,最后被消耗殆盡終不能在支撐起信任時,我們又該為了什么走進電影院,去支持國漫的發展呢?甚至,可能后面即使有好的電影,在其取得成果前,我們也不愿再給予如此大的支持了。
所以,情懷消費請適可而止吧,讓觀眾走進電影院的不應該只是情懷,更應該是電影本身。
順便,為了2D強行轉3D真的不是為了圈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