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兒女》,是兩個家庭重組后幸福生活的故事。
其實,孩子要的不是一個名義上的完整的家,
而是父母的愛。
家庭教育有一個普遍現象:孩子會像鏡子一樣,反映著父母的一切。
你若溫潤如玉,他便成謙謙君子;你若粗鄙無知,他便成跳梁小丑。
《爸爸去哪兒》播出的時候,不管哪一季,朋友圈都會聽到這樣的感嘆:
看著這些孩子,再對比他們的父母,真覺得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孩子。
快樂溫和的父母,養育出聰明可愛的孩子;嚴厲冷漠的父母,養育出自我苛責但又自我輕賤的孩子。
以黃多多為例。
這是一個非常聰敏、知禮、有主見、善于與人相處的8歲女孩。
有一次,她和曹格家的Joe、Grace去買香菇。一個陌生阿姨說:“去找那個小弟弟,讓他帶你們去。”
Joe和Grace正準備去。
多多機敏地拉住弟弟妹妹。一邊禮數周全地應付陌生阿姨,一邊給弟弟使眼色離開。
待走遠后,她才悄悄地告訴弟弟妹妹:“我媽媽說,陌生人可能是壞人,他會讓孩子帶你去一個地方。你不能跟他走。”
接下來,一個男人又說:“我帶你們去吧。”
多多不動聲色,一邊走,一邊留意四周。
路過一個菜攤時,她突然問攤主:“這里有胡椒嗎?”攤主回答她。搭上話后,多多自然地甩開了那個男人。
再然后,她又問:“那你有香菇嗎?”攤主說有。香菇買到,任務完成。
8歲的多多以機智與聰敏,讓自己和弟弟妹妹一次次“脫險”。
而在Joe和Grace發生爭吵時,多多也有自己的處理方式。
她悄悄遞給Grace一個禮物,讓她送給Joe,“把這個送給你的哥哥!”
Joe收到禮物,破涕為笑,兄妹二人重歸于好。
這樣的智商與情商,讓我這個30 的女人都自愧不如。
而這樣的孩子,粗鄙、無知、缺愛的家庭是教育不出來的。
只有充滿愛、智慧、體貼和包容的婚姻,才能培育出這樣的小天使。
黃多多的父親是黃磊,母親是孫莉。
黃磊,娛樂圈著名的雙商奇高的男人。
最令人羨慕的,是他與孫莉的感情。相愛22年,沒鬧過緋聞,沒傳過危機,他們甚至還要第三胎,延續二人的愛情。
孫莉說,“我選擇嫁給他,因為我喜歡他,他人好。所以即使什么都沒有,我也嫁。”
婚后則愈發恩愛,幾次對媒體感嘆,“他是一個很重家庭的人”;
而黃磊呢,“在家里,偶爾能和孫莉對視一下,也覺得很溫馨。”
這就夠了。
夫妻關系,是家庭的No.1。
父母相愛,就是最好的家教。
孩子會知道,和睦的關系是怎樣的,親密關系該如何處理,發生矛盾該如何溝通,他人有了情緒該如何化解。
當婚姻愛意滿滿,當家庭其樂融融,當環境充滿善意和歡樂。孩子自然會深感安全,身心愉悅,對人對事,都會積極以對。不恐懼,不焦慮,不回避,不自我懷疑。
這種家教,才能真正滋養孩子的靈魂。
這種家庭,才能養育出多多這樣的孩子。
民國教育家王鳳儀曾經提過一件事:
有個女人抱著孩子來問我:“你看我這個孩子怎么樣?”
我說:“真搞笑,你自己合的面,自己拌的餡,包出的餃子來,不知道是什么面什么餡?”
是啊,孩子是你的,你給他安全、溫暖、幸福,給他尊重與愛,他自然聰明可愛。
如果你和伴侶終年爭吵,互相蔑視,形同陌路,給孩子喂養仇恨和暴力,澆灌冷落和指責,他自然暴戾無知、自卑不安、未來一無所成。
活在批評中的孩子,自然會譴責。活在敵意中的孩子,自然會攻擊。活在恐懼中的孩子,自然會憂慮。活在恥辱中的孩子,自然會有負罪感。
自己下了什么種,將來準打什么糧。
自己創造什么樣的婚姻,將來就收獲什么樣的孩子。
教育不是說教,也不是逼迫和威脅。
教育是“我希望你成為什么人,我先變成什么人”;
教育是“我希望你能快樂地與人相處,所以我愛你媽媽(爸爸)”;
教育是“孩子,請跟我來”。
當你修煉成更完美的人,創造出更和美的關系,孩子自然會跟上來,用他順利的成長告訴你:爸爸媽媽,因為你們幸福,我也獲得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