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鄂東南的咸寧市東、通山縣城北,有一小村名喚劉家橋。初夏的一個周末,我們乘車出城,一直往東南,徑來此村。一下車,便被眼前的風(fēng)景迷住了。
? ? ? ? 這真是一個世外桃園。山清水秀,綠樹成蔭,粉墻黛瓦,古樸典雅,風(fēng)景如畫;一條小河自南而北從村中流過,河上靜臥一孔廊橋;河的兩岸是高低錯落、形態(tài)不一的民居。西岸村后是綠樹翠竹覆蓋的小山。顯眼的大紅燈籠點綴在河邊、房前,倒映在河里,宛如金色的鯉魚,奪人心魄,是小村的點睛之物。
? ? ? ? 我們打最北邊的木欄棧橋入村,沿河岸邊的石板路,慢慢游覽。河西岸邊一間房屋的墻壁上,掛著有關(guān)這個村子的歷史說明,告訴世人這個村子是漢皇劉邦之弟彭成王劉交的第60代后裔劉伯常于明代遷居到此、建筑繁衍而成的古民居群,已聚族居住四個世紀(jì),被譽為“楚天民俗第一村”,在國內(nèi)是少有的同姓皇族聚居區(qū)。因此,此村應(yīng)有四五百年的歷史。
? ? ? ? 繞過南端木棧橋,來到河岸東側(cè),眼前是村正中央的拱形廊橋,連接河的東西兩岸,被參天的古樹掩映著;其下部為石頭砌成的拱形橋洞,橋面之上是磚木結(jié)構(gòu),有木欄桿,兩端用磚砌成墻,開有門洞,最上方青瓦覆蓋避雨。此橋現(xiàn)在的交通功能不太大了,主要是供游人觀景歇息。它是村中制高點、核心、觀景臺,遠(yuǎn)遠(yuǎn)望去,既小巧又壯觀,既滄桑又別致,與四周高大濃綠的古樹融為一體,頗為和諧。廊橋下面有八級臺階,全用大青石鋪就;抬頭望,在橋門洞之上有三個黑色大字“劉家橋”,“劉”與“橋”字均以繁體書寫,透著歷史與文化氣息。原來,古村、古橋共用一名。我們在廊橋下面合影留念后,拾級而上,從弧形門洞進(jìn)入廊橋,走到橋上,兩邊各有一溜長條木椅。我們或站或坐,欣賞著兩岸四周的風(fēng)景,風(fēng)兒微微地拂著,愜意無比。離開了都市的繁華與喧囂,在這僻靜的所在,大家的心情愉悅起來。細(xì)細(xì)想來,此村的結(jié)構(gòu)大致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字形,廊橋便是字中的關(guān)鍵一橫。它成為小村的歷史見證和文化的載體。登斯橋也,陶醉于過往與當(dāng)下,感恩古人的付出與堅守。
? ? ? ? 清清的河水從廊橋下緩緩流過。在廊橋的上游河邊停著竹排。我興致勃勃地踩上去,一個趔趄差點倒到水里,伸手抓了水里的竹篙作撐船狀。有三兩男女年輕人上了竹排,用竹篙一點,那竹排便輕盈地動起,穿過廊橋半圓形橋洞,向下游飄去。河水清澈見底,有成群的鴨子與白鵝在歡快地游動、覓食,使這廊橋及其四周的氛圍靈動起來。
? ? ? ? 中午時分,我們選擇古橋邊一個僻靜的農(nóng)家用餐。這是個有臺階有天井的院落,最高處的堂屋正中擺著一張簡樸的大木圓桌,圍了一圈小竹椅。我們一干人等坐下,勤勞的女主人泡上桂花茶,此村隸屬中華桂花之鄉(xiāng)咸寧桂花鎮(zhèn),境內(nèi)盛產(chǎn)桂花。菜很快上來了,有土雞湯、河蝦、倭瓜......,地道的土菜,很豐盛,很實惠;男主人還端了一大碗楊梅酒遞到我手里,大家分了,舉杯品嘗,入口甜美......
? ? ? ? 當(dāng)我們吃完飯走到外面時候,只見外面的場地上、河沿上,擺滿了桌子坐滿了人,個個洋溢著微笑與快樂......
? ? ? ? 我們走到了大道上,不禁再次回望小橋,告別小村。這是個多么和諧的所在,給了我們今日共享的機(jī)會,它留住了一座橋、一個族群、一段歷史……。
? ? ? ? 愿此村此橋此景此情永在!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