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2016年10月14日20:00。
我昨天下午約5點的時候把朋友圈關了。
在此之前,我限制自己每天花在朋友圈上面的時間不能超過1小時。因為我覺得自己花了太多的時間在刷朋友圈上了,所以每當我要開始刷的時候,我就會拿起書來看。結果我一個星期刷了三本寫個人經歷的書。如此高效,我很久沒有嘗試過了。
其實我很早之前就有關掉朋友圈的想法了。為什么等到現在才關,一是因為昨天我轉發的一個《湄公河行動》另外一個結局的視頻,在這個結局當中彭于晏所飾演的角色并沒有死。結果,一個人留言說沒有死的結局太俗套了,死了才好;另外一個人說,其實我不太記得那個人說了什么了,forget about it,I don't care。 這讓我覺得我像是站在人群中被人指責一樣。Excuse me?我為什么要自討苦吃?一二三我馬上就把朋友圈給關了。
結果從關了朋友圈開始,我就沒有了“點擊紅點”的強迫癥。雖然大多數時間還是在刷手機,但是我都是在看我所感興趣的東西,例如我所喜歡的明星,我所崇拜的大咖寫的文章等等。時間如此珍貴,除了應該花在必要的事情上,還應該花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不是嗎?
而且如果我想要了解某個朋友的近況如何,直接點進去看TA發的東西,或者直接找TA聊天不就好了嗎。我總覺得,微信讓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反而拉得更遠了。我們所關注的東西,早就從聊天的本質變成了焦慮。不是嗎,發一條朋友圈,總會時不時看一下有沒有人來點贊或者評論,如果評論了就在底下快速回復,生怕自己錯過一絲一點的他人的關注。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我們自己本身,關注自己的健康,成長的步伐,與家人之間的聯絡,與朋友之間的聯系,而不僅僅只是一個朋友圈。朋友圈只是一個平臺,一個載體,我們能夠從中獲得信息,但是這些信息又是否是我們所想要的呢?漫無目的地一直刷啊刷,時間真的就在指尖流逝,這與一刀劃過手腕自殺看著血慢慢地流走有什么區別?
通過這段時間的自省,我開始走上了精簡生活的道路。買衣服不再只是盯著價格是否便宜,而是先思考這款式和設計是否適合我,可以在什么場合穿,質地好不好等等,還是考慮到我的衣柜是不是有同樣或者相似的款式,又或者是我現在缺什么樣的衣服,我就會有意識地去買缺少的東西,而不再是盲目地買買買。
這個月月初我在商場看中了一套套裝,我前后假裝經過從門口看了兩次這套衣服,然后回家一直思考適合與否。等我想好了這是我喜歡的而且風格也適合我的時候,我就進店去試穿,上身很好,效果也好,很符合我的氣質,質量也不錯。問價格,才二百多一套,立馬就決定要買。同時還在店里找到了衣柜里缺少的A字型半身裙,試上身也合適,效果也好,問價格一百多,立馬就掏錢出來,結賬,走人。這種感覺,是在逛淘寶時無法替代的。
同時,家里的衣柜通過一系列的整理,留下來的基本上都是符合我現在需求的衣服,不穿的、舊的、不合適的、材質差的全部都扔掉了。感覺整個人也順帶清理了。
我的自由,是我終于從自己給自己制造的焦慮中解脫出來了。
干杯,新的朋友,干杯,我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