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很榮幸今天我來給朋友們做個分享。
自我介紹一下,我叫呂桂英,家有兩個孩子,兒子七歲,開學二年級,女兒13歲,開學八年級,我做了五年的全職媽媽。
今天我要分享的話題是暑假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暑假兩個月,相信家長都給孩子們安排了豐富多彩的各種活動,旅游、夏令營、社會實踐、運動、玩耍,其中還有一項主要任務就是學習。
很多主題文章在這時進入我們的視線,提到的都是所謂暑假是彎道超車的最好時機,逆襲,培養好習慣的大好時機等等,總之,暑假要玩得開心,也要重視學習,學習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我的朋友圈子范圍內,我是一個執著于家庭教育,在孩子學習問題上投入了四年時間的普通家長。
這個暑假,是我全職五年來感覺最輕松的一個假期,說輕松并不是事情變少,反而是因為兩個孩子都在學齡期,事情變得更多,學習量增大,家務上要完成一日三餐,洗刷,仍是陪玩陪讀陪運動的節奏,但事實上,我卻從容了很多,有條不紊地帶著孩子們,每天生活學習很充實,總結下來,我認為有以下這些原因:
1.家長的個人成長
四年前的我,是一個典型的脾氣暴燥,焦慮迷茫,強勢控制的媽媽,只因無意間走進了正面管教的家長課堂,從而開啟了個人成長的大門。
幾年來持續的堅持學習,改變自己,并在家庭親子教育上不斷地實踐,執行,調整,總結,再加上這兩三年心理學課程的不斷學習,在家庭生活中的運用,自己明顯感覺到從前那顆焦慮的心是如何一點點放下來,自己的內心力量如何一點點升起,個人價值感在一點點增強。
有了相對穩定的情緒,才有可能在帶孩子過程中做到和善與堅定,有能力有力量去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各種關系。
2.對孩子生活技能,學習習慣不斷監督與訓練
幾年來我在兩個孩子身上投注了很多精力,花時間對他們生活技能,學習習慣不斷監督,引導與訓練。
從我開始家長課學習時,就在生活中有意識地教他們生活技能,把他能自己做的事交給他們自己,及時給予孩子鼓勵,設立規則,情緒管理。邀請孩子參與做家務,帶他們去市場,去商店,特意創造些孩子能參與,培養生活技能的條件,鍛煉了孩子的很多能力。
從兩個相差六歲的孩子撫養過程中,我越來越明顯地發現,在越早些時候培養這些能力,相對要容易得多,比如兒子會認為做家務很自然,愿意參與,覺得自己很能干,我能行,有很強的價值感。
而女兒參與家務時已經九歲,明顯就被動很多,會覺得做家務是負擔,費時間,習慣了被大人照顧,不太愿意承擔更多責任,因此在她參與過程中,需要更多的鼓勵,放大她的長處,相對于小孩子,大孩子的引導更困難一些。所以說,在孩子小時培養生活習慣要更容易些,一旦上了小學,這些生活習慣也自然成為了學習上的很多習慣,所以說培養學習習慣,可以從生活習慣入手。
從女兒四年級我關注到孩子學習,在孩子學習習慣上我同樣花了很多工夫,比如中英文閱讀,作文修改,古詩詞背誦,計算練習,在習慣尚未養成的時候,前期需要花很多時間陪伴,鼓勵。
用日常慣例表規劃日常學習、玩耍、運動,通過檢查作業,監督孩子的認真細致的習慣,通過專時專用時間管理,培養孩子高效率學習,專注的習慣,通過陪伴閱讀,討論,選擇書目,帶領孩子養成良好的中文閱讀習慣。尤其在女兒英語學習上,帶著她堅持了三年非常規的小眾化道路--原版書閱讀。
在培養習慣過程中,貫穿于其中的一條主線一定是良好的親子關系,尤其是孩子的學習,是建立在情緒好才能做得好的前提下,所以在陪伴孩子過程,對于我這樣過于理性缺乏感性的工科媽媽,是走過一段非常艱難的改變之路的,甚至于如何跟孩子相處,跟孩子說話,如何傾聽,如何共情,這些看起來并不復雜的親子溝通方式,都需要從頭學起,在改變中調整,在錯誤中不斷修正。
在改變的過程中,我一直堅信,隨著孩子長大,我會越來越輕松的,帶著這樣的信念,我堅持了下來,因此,當女兒去年上初一后,我也明顯地發現,在學習習慣上她沒有出現大的偏差和問題,很快就能適應中學生活,能隨著學習任務的加重及時調整學習節奏。
而兒子的習慣也因為姐姐的學習節奏穩定下來,而緊跟其后,有個榜樣的力量在前面,他也迅速適應了小學的學習生活。有了第一個孩子的經驗,我們對兒子習慣上要求從一開始就嚴厲些,希望將來能早日放手,,不要等到孩子四五年級再去花更多精力去引導,比較辛苦。
習慣的培養是積年累月的工夫,越小培養習慣越好,養成一個好習慣比糾正一個壞習慣要容易得多。暑假前幾天,跟一中高二孩子聊天,她說老師整天強調的就兩個字:習慣,可見在孩子學習方面,習慣的力量有多大。
3.堅持學習,不斷實踐,影響身邊的人,逐漸獲得家人的支持和配合
除了家長課的學習,我逐漸喜歡上心理學方面的課程,這幾年不間斷地在上成長沙龍,讀書會,成長小組,相關主題課程比如薩提亞,催眠,界限等等,這些學習的堅持使我漸漸把重心從孩子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開始關注到自身,并意識到自己以前是一個為家庭為孩子過度付出,討好指責模式的媽媽,不斷向外界求認同,求尊重,自卑內向,自我價值感較低。
覺察是改變的開始,日積月累地浸泡式學習,慢慢地提高自身的覺察能力,了解自己的情緒,體驗式課程的學習,擴大了我的視野,也從別人的成長中得到很多資源和啟示,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親密關系,親子關系向好的一面發展著。
以前出去上課,會有很多糾結和擔心,怕沒有人照顧孩子,怕老公反對,這期間也經歷了家人從不支持到主動配合的過程,雖然老公不去學習我認同的那些課程,但在我的影響和感染下,他也慢慢支持我,幫助一起陪伴孩子學習,以身作則,及時溝通,他在這過程中也在悄然成長著,負擔了很多作為爸爸應該承擔的責任。而且兩個人在孩子教育上很多觀念想法一致,才會擰成一股繩,形成強有力的支持力量,促進孩子的成長。
因為兩個孩子,瑣事很多,有了他的支持和配合,我才得以漸漸輕松起來,看著孩子們一天天成長,他也會很欣慰,不會象從前指責我“看看你把孩子帶成什么樣”等等差評,彼此的尊重和理解在這樣的互動中不斷建立并提高,其實彼此在心理上都放松和自在了。
4.平和穩定的家庭氛圍,給了孩子們有力的心理支持
因為家庭成員關系的不斷改善,家里便有了相對安靜,穩定的氛圍,隨著孩子們長大,學習時間變長,這一點的影響更加明顯。孩子們能心安理得地做好孩子,有我們作家長的愛的滋養,支持和鼓勵,他們也會減少很多負面情緒的影響,減少內耗。該學習時學習,該玩時好好玩,玩得開心,學得用心,學習效率就高一些。
以前總是看文章上說,女人的情緒平和對家庭的影響有多大,直到我一點點成長走過來,我才發現我花了好幾年時間,作為一個全職媽媽,在職場上升期離開工作,被全職的經歷,我會有自己的失落和對未來的擔心,也有迷茫,家庭中大大小小的瑣事,很容易就引起自己的負面情緒,進而影響了家庭成員的關系。很多家長經常會說,我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我脾氣不好,是的,改變自己非常難,但當我們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最大的受益還是自己,自己變舒服和輕松了。
5.孩子學習內容有規劃,有準備,以自學引導為主,專時專用,監督鼓勵,合理安排時間,學玩休息結合,從容而不緊張,充實而不勞累。
我是一個習慣于規劃的家長,尤其是這樣比較長的假期,一定會提前做準備,規劃好每個孩子的假期生活時間,比如在家學習時間,暑假作業,課外班,夏令營,游玩,作息時間,還要權衡好兩個孩子的內容,互相兼顧到,也是為了讓自己在假期不至于忙亂,又能給孩子一個充實快樂的暑假。
6.內求,把努力的注意力放到自身上來。
不僅把個人成長的方向轉向自我改變,一切從自己出發去努力,在孩子學習方面也是。在家長普遍焦慮,各種名師輔導班云集的現實情況下,我把注意力從補課信息中拉回來,根據自家各種情況,權衡時間,精力等等因素,以自學及家長陪伴為主。
對于象兒子這么大的孩子,仍然需要很多的陪伴和引導,每天的中英文閱讀,玩幾乎事事都要陪伴,我一直堅信,現在的陪伴是為了以后更早的放手,他的中英文家庭閱讀都已堅持三年多,慢慢往自主閱讀過渡,我能做的已經不斷減少。
最關鍵的一點是,通過前期陪伴著孩子,我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及時溝通,親子關系很好,孩子才愿意配合,愿意做得更好,而我,也不至于讓孩子做什么都是被動的,家長控制安排的。如果是這樣,也難怪很多孩子早早出現所謂的青春期叛逆,出現高年級以后就不好管,不聽話,各種問題各種挑戰。家長因而真正開始焦慮。
我自己在大孩子身上的養育也是很典型的強勢控制型,為此我努力了好幾年,改變我在她身上的習慣性控制模式我花了幾年時間,最近幾個月我最大的感覺就是我真輕松了,能夠由衷地看到孩子的狀態,真誠地鼓勵,不帶著擔心,因為放下,孩子反而能做得更好。而這一路都是自己一點點堅持走過來,有感慨也有收獲,根源還是一個媽媽的個人成長。
我記得上周還有個朋友跟我說:你硬是把一個智力平平的孩子,培養成一個自主學習,自信上進的孩子。
從女兒上初中起,我就主要培養她自學能力,開始并不太容易,孩子和我都要有個適應過程,但一旦順利適應,就進入良性循環,堅持做就可以了。
走上這樣一條路,家長的堅定堅持是非常重要的,面對外界的各種聲音,別人推薦的名師補課信息,自身沒有多少輔導孩子的精力,也做不成孩子全科老師的現狀,前面沒有人引領,遇不到愿意分享的家長,或是人家分享的只是結果或輕描淡寫的過程。所以在開始的時候,我需要學習了解很多內容,比如為什么自學,自學與預習的區別,如何復習,如何進行分析,總結等等。
對于一個初中生來說,的確在學習上,已經不需要陪讀陪學了,學習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所以在打算培養自學能力之前,我還做了一個工作,就是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需要,尋找并逐漸確定自己的目標,然后后面的自學等等都是圍繞孩子的目標來服務的。她要知道要什么,然后反過來找到自己的節奏,為自己的選擇和堅持去付出努力,學習的主體畢竟是她自己,我們作為家長,能做到都是輔助性支持。
等這些溝通做好后,我們就開始行動了,我的輔助工作重點放在學校以外,也就是在家自主學習這部分,我也需要了解孩子各科學習特點,時間安排,教輔材料選擇,跟進學習效果,及時調整,鼓勵,考試后學會分析,總結,向更高年級的家長求教,搜集別人的反思經驗。
對于一個已經畢業19年的媽媽,我學生時代的學習內容,方法已經不適用孩子現在,所以相當于我和孩子一起從零開始,我在大方向上了解,不去跟著孩子具體做題,學習,所以說累是談不上的,更多的是費心思,自己理念和認知上的更新,要與時俱進,尤其是家有兩個孩子,從女兒上初中后,我需要花更多時間在陪伴兒子學習上面。
因為不愿意依賴補習班,的確開始時不懂的地方很多,自學過程還會走彎路,動態調整的時候居多,還需要家長的監督跟進?,F實情況是初中以后,基本上孩子們都是在超前學習,要想明白為何要超前學習,是為了趕路,知識的灌輸,跟別人比賽學習,還是在學有余力的前提下,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知識都是暫時的,而能力的培養才是伴隨一生的東西。
之前跟高中生家長,學生求教,使我們更堅定了在初一就開始自學能力的培養,“扶上馬,送一程”,一旦摸清了道路,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學習,對于我來說,就是越來越花更少的精力關注,及早放手,我希望孩子能慢慢學會自主安排學習與生活,尤其到了高中,大量的學習任務時,一個習慣于被安排(無論是家長安排還是補習班老師安排)的孩子跟自主學習的孩子狀態肯定是不一樣的。甚至于上了大學,有些孩子沒有考試沒有老師安排都不知自己要干什么,這些不是活生生的現實嗎?或者說你工作了,你不會的東西也要自己學,你的領導會慷慨地教你嗎,所以基于這樣的種種考慮,我們更愿意選擇一邊跟著學校課堂,一邊在家自學,就是為了在孩子合適的成長階段,慢慢開始引導她掌握這么一種基本的能力,為終身發展奠基。
說了這么些大孩子的學習,只是處于這個階段的任務,孩子在不同年齡段家長引導的內容是不一樣的,學齡前孩子家長,小學生家長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兒子在上幼兒園階段,我只做了中英文閱讀,再就是生活習慣與技能的訓練,情緒管理。而一旦成為小學生,目標就會隨之改變。
如果你愿意做一個多陪伴孩子,不錯失孩子成長階段的家長,那么及早學習,你的個人成長,你的言傳身教就是孩子的起點,是任何名師,輔導班都無法代替的。
今天的講座就到此結束,感謝大家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