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da,27歲,姿色中等夠不到偏上,月入過萬,依舊單身,大年初八家里待客,七大姑八大姨兩桌子,除了她十五個長輩紛紛直言。
“哎呀,都二十七歲了,要趕緊結婚生孩子,這樣作為一個女人才算完整,好好相夫教子才是一個女人該有的生活。”
“只有結婚生孩子,才叫活得像個女人?”Ada反問。
“當然了 !”幾乎一桌半的長輩異口同聲的回答。
她特別“癡心”地想要找到和她們不一樣的答案。
可是,在問過了50、60歲考過世事的姥姥奶奶后,聽到的是一樣的答案。
于是,又不甘心地問了70后的大姐,答案依舊是一樣的。
不僅如此,85后的妹夫也這么回答她。
蔡崇達在《皮囊》里曾提到過,
在母親眼里作為一個人女人生活的標準答案:
第一步是結婚;
第二步一定要生出個兒子,讓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以載入族譜,并且在族譜上得以延續(xù);
第三步是攢足夠的錢養(yǎng)活孩子;
第四步是攢足夠的錢,給女兒當嫁妝;
第五步是攢足夠的錢,為兒子辦酒席和聘金;
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第一個孫子的出生,讓兒子的名字后面還有名字;
第七步是幫著養(yǎng)孫子長大——
千百年來,不管男女老少都這么覺得。
仿佛“結婚生孩子”是作為女人生活的標準答案,幾乎所有人,都以這個答案為標準,去判定一個女人作為女人而言是不是及格。
這種慣有的世人所認為的作為一個女人”應該過的生活”,其實不過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刻板印象。
2.
所謂刻板印象,即是人們通過自己的經驗形成對某類人或某類事較為固定的看法,那些固定的看法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圖形一樣,難以更改。
那些在有限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常有消極的作用。
像“女人就該結婚生孩子才是適應社會才是正常的”,像“不能生孩子要她做什么?”像佟麗婭出嫁時父親那種”好好到陳家做保姆”的言下之意等等,那些“天經地義”似乎都沒有考慮過一個女子的真實感受。
對于一個女子而言,最可悲的不是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那些“天經地義”的看法,而是她自己也那樣覺得。
去年的熱播劇《我的前半生》里那個曾經單純善良將自己完全交付于“相夫教子”的羅子君,在丈夫出軌歐巴桑凌玲,小三成功上位后,她的人生突然沒了方向感,也沒了意義。
她曾經以為,那種“天經地義”的生活會過一輩子,可是現(xiàn)實給了她一記響亮的耳光。
當她再次踏入職場,找回自信,斷掉那種”天經地義“的固定想法,她的人生才開始有了轉機。
3.
其實很多不滿,都是沒有先搞清楚自己的感受和意愿,以致誤導了自己和別人。
從結婚起就過著蔡崇達筆下那種“標準答案式”生活的劉珍珠便是如此。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二十歲的劉珍珠嫁給丈夫楊建國。
婚后,不管是劉珍珠夫婦還是公婆、娘家父母,都堅定不移地覺得,只有生男孩才算有后,才能在村里抬起頭,而生兒子是劉珍珠的使命。
那時實行“只生一個好”的計劃生育,偏偏劉珍珠生的第一個孩子是女孩,頂著風,終于,在女兒兩歲時,劉珍珠如愿生下兒子。
如此,劉珍珠作為女人生活的“天經地義”算是得以完成。
于是,夫婦二人開始努力掙錢攢錢,還超生罰款借的錢,以及養(yǎng)育孩子。
“我娶你就是為了生兒子養(yǎng)兒子給我做飯,你又沒有做飯?啊?你干啥了沒做飯?”
兒子高考那年,丈夫楊建國因為劉珍珠又一次忘記做飯邊拍桌子邊質問責備,兒子也因為母親忘了做飯不停埋怨。
“我這么多年,辛辛苦苦,什么都先考慮你們,月子還沒出就下地干活,你有心疼過我嗎?我不過忘了做飯,而且也是給你改褲子,你就火冒三丈……”說著便開始抹淚。
“還有你,你媽我把屎把尿把你養(yǎng)大,你有良心沒良心,你也埋怨我……”
“有什么哭的,我每次問你,你都說不用考慮你呀?”
劉珍珠聽著丈夫的話,哭得更傷心了。
從來,任勞容易,任怨難。
太多的女人,將所有的99.9的心力都用在了丈夫、孩子的身上,用在自己身上的心力只有可憐的0.1%。
她們過著“天經地義”的女人該有的生活,卻一直無視或忽略著自己的感受和意愿,看似幸福,卻過得無比“心”苦。
4.
素黑那個謎一樣的女人曾說過:女人的自我價值,從來不需要由男人賦予。
那個讓歲月收起敵意的陳意涵便是如此。
她到三十歲時,輸辮子頭、紋身、裸泳、跳海、親吻陌生人。
她旅行、讀書、運動,與自己約定在100個城市倒立。
被愛傷過多次,卻依舊相信愛,依舊保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她過得恣意瀟灑,交走心的朋友,談甜到炸的戀愛。
她過著很多人,想過的生活。
如今36歲的她,依舊元氣滿滿,活得像個少女,讓很多女人羨慕。
她36歲,沒有結婚生孩子,沒有過“標準答案式“的生活,卻過得開心快樂。
我們能說她活得不像個女人嗎?
5.
Elis的ABC理論中言明,決定我們情緒的不是事件,而是我們對它的看法。
那些“應該”和“必須”的事,不過一種絕對化的不合理信念。
很多年以前,”三從四德“是作為一個女人生活的標準答案。
即使是現(xiàn)在也有很多人覺得“結婚生子”是作為一個女人生活的標準答案“。
認知行為矯正療法告訴我們,你告訴自己你是什么樣的人,你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你相信自己應該做什么,你就會那樣去做。
所以,任何一個女子都不能用別人的“應該”去勉強不情愿的自己,亦不能用那些“應該”去暗示自己,更不能一遍遍去強化。
那些“天經地義”、“應該”的事——結婚生孩子,那不過是作為女人生活的參考答案,并不是什么標準答案。
單身的陳意涵,過得恣意瀟灑、元氣滿滿,曾在第一次婚姻中傷痕累累的賈靜雯在第二次婚姻中過得溫暖幸福。
如此看來,作為一個女人生活并沒有什么標準答案,因為生活本就沒有什么標準答案。
只是,作為一個女人生活,一定要做到獨立和自重,在愛別人之前先愛自己,如此,才能有能力去愛和付出,才能得到自己內心想要的“答案”。
365天無戒極限挑戰(zhàn)訓練營? 第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