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作為社會大群體的一員,免不了就要跟周邊的人進行比較,那么我們該如何把自己賣出去呢?對,就是賣,把自己當作商品一般,推銷出去。
我們怎么可以把人當作商品呢?是不是這種方式并不恰當呢?大家都知道,我們人作為這個世界上靈智開發的最完善的靈長類動物,也就是說,我們是有自我的思想的。而物品呢,顧名思義,是一個靜態的不能動的東西,怎么說好像都不應該與人掛鉤啊。
但是自己想想,當你把自身當做商品,放到社會里,也就相當于商品放入市場。比如面試的時候,我們就是賣家,對方就是買家,這就是一個很公平的交易。我們在與人進行接洽的時候,同樣是商品在進行對比,進行競爭。有競爭就會有淘汰,就會有人升級,有人出局。
那么你作為商品如何讓買家進行挑選的時候,選擇你而不選擇你周邊的物品呢?這就涉及到了成本與利益的考量。
想想看,買方和賣方之間的關系。買方如何選擇賣方,因為賣方要價低,賣方質量好,也就是物美價廉。而賣方如何選擇買方?買方出價高,環境適宜,也就是錢多地好。這么一看,是不是覺得二者十分的矛盾。一個要便宜的,一個又要貴的,這該如何取舍?
市場就是這樣的,它作為買賣雙方的平臺,所要做的就是調和二者之間的關系,找到其中的平衡點,讓二者都滿意的愿意完成這筆交易。因此,其實二者最終尋找的都是對于自身來說,可以接受的性價比。
那么我們該如何讓自身在群體中脫引而出,從而賣的又貴又好呢?
1. 人無我有。這就是市場的差異性,你形成了壁壘。人家沒有的,你有。這就讓你占據了一塊市場,而且還是以你為主導的市場
2. 人有我優。這就是在大家的功能性都差不多的前提下,你提高了某一點的體驗,你就能賺取到消費者的信任,從而贏得最終的勝利
這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一方面。
那么在與其他商品進行直接對話的層次上,除了自身硬能力要突出之外,還需要你的軟能力也得到足夠的體現。
什么意思呢?
比如,日本核泄漏的時候,中國沿海城市第一批受到影響。市面上,傳出鹽可以緩解核泄漏給人帶來的輻射危害,那段時間,鹽的價格瘋漲,供不應求。
這個時候,你作為商品,如果你契合市場,也選擇了鹽這條路,那么此時你肯定已經掙得盆滿缽滿了,而平時那些比你貴,比你傲嬌的商品還是跟平常一樣,這個時候,它們肯定就只能低你一籌了。
因此,你作為商品,除了要提高自身軟硬能力,讓自身在群體中脫引而出之外。還需要衡量好自身與市場的契合度。靠近市場的熱點處,處于風口,誰都可以飛。
總結:
1. 把自己當做商品,考慮成本與收益的關系
2. 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提高軟硬能力
3. 提高自身與市場的契合度,在特定的時間段做特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