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責自負
文/伊若
一提到劉希平,你可能就會想起《職來職往》節(jié)目里自在灑脫的人氣嘉賓。其實他也是公關大佬,萬博宣偉現(xiàn)任中國區(qū)主席,他曾經(jīng)帶著團隊做過很多成功的大型活動,為上海世博會,北京兩次申奧提供專業(yè)支持。這樣的他,將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匯聚在《天下沒有陌生人》這本書中。
生活中很多的年輕人困惑:不知道該如何交朋友,也不確定將來該做什么工作,不懂得如何溝通。他們總是說著,“我是個宅人”,“我很慢熱”,“我社恐”,他們也去尋求幫助,喝過很多雞湯,可是結局總是如韓寒所說:“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如果你想知道為什么,該怎么做,可以嘗試讀讀《天下沒有陌生人》這本書,不一定能幫你解決問題,但可以給你些啟示。
關于自己——做自己,讓自己變成自己的貴人;
拼爹爹會老,還是拼自己會比較可靠。如何讓自己成為自己的貴人?作者提到一些技巧:
首先,做有眼力見的人。
生活中,職場中,那個經(jīng)常照顧別人感受或是讓身邊的人感覺到舒服的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有眼力見的人,總是受歡迎的。有眼力見的人,經(jīng)常會主動照顧他人的感受,看到有需要的事情,就會不計較得失地去做。
有眼力見也并非是天生下來就會的,是日常細心觀察,培養(yǎng)起來的習慣。
比如說,一群人去吃飯,你可以時不時的看看別人的酒杯,快喝完了就馬上續(xù)上。組織活動,避開寶爸寶媽不方便的時間,這樣讓他們可以安心參加集體活動。去朋友家聚餐,可以準備些特別的吃食帶過去,大家一起品嘗等等。
這些行為,看起來可能沒什么特別,可是做多了,慢慢地,你就會自然而然的去照顧他人的感受。與此同時,也會讓那個被照顧的人特別記住,大家會覺得和你相處很安心,越來越多的人會喜歡你。
一群人在一起,學會時常照顧他人的感受,做個有眼力見的人,會讓他人對你的評價也會提升,吸引了很多人,你自己成了自己的貴人,讓更多的人了關照你。
其次,管住嘴。
減肥路上,我們經(jīng)常說,要管住嘴,邁開腿。其實我們做自己也是要管住嘴的。
當然這里的管住嘴不是指要控制飲食,而是指說話要有分寸,要注意兩個原則:不八卦和不亂說。
他人有什么問題,直接問,不要在背后跟別人吐槽他的不好。背后議論人不僅減低自己的層次,對當事人也是不禮貌的。這是我們常說的事,管住自己的嘴,久了,自然會發(fā)現(xiàn)用處了。
管住嘴,除了不八卦,不在背后說別人,另外要注意的一點是不亂說。你知道很多別人的事情,這時沒必要告訴第三個人,也就是不該說的不要說。這個是成為更好自己的基礎。
沒人會喜歡長舌婦。他人告訴你很多事情,不管好壞,是因為對方相信你可以守口如瓶,可是如果你因為知道別人很多事情,或是很多別人不知道的事情,而覺得了不起,就四處和別人說,久而久之,你知道的事情會越來越少,聽到的實話也會越來越少。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和別人說心事,是因為我們相信對方,當你發(fā)現(xiàn)你說的心事竟然被泄露出去,你就會知道對方不是一個可以管好嘴巴的人,以后再也不會再和你說他的秘密了。你在別人心中漸漸會變成一個藏不住秘密的人。
最后,我們要堅持行動。
知道很多道理,沒有堅持行動,也是無用。好比你知道抽煙不好,但是就是不戒,抽煙就會繼續(xù)損害你的健康。你知道每天健身是對身體有好處的,可是你行動不起來,你就只能任由體型失控。
很多時候,做事情不用想太多,先去做。經(jīng)常聽別人說:“我做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我堅持不了怎么辦?”
說這些句話的人,其實知道問題所在的,可是呢,就是不愿意改,期待著有一個人能夠帶著錦囊妙計來解救他。
但是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我們不是馬良,沒有神筆,輕輕一揮,就能夠得到想要的,我們能做的其實就是先做起來,然后堅持行動。
堅持行動是一定會有結果的,但也切忌急功近利,沒有人能今天喝一次蜂蜜水氣色立馬改善,明天跑一次步,體重就立馬降下去。欲速則不達,只有目標明確,堅持下去,才能積少成多,平凡成就非凡。
那些懂得堅持行動的人,會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好,就像一直堅持瑜伽的人,體型越來越好看。一直堅持閱讀的人,變得更加溫文爾雅,容貌也變更美。這都是堅持行動的力量。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生活壓力或許是大的。特別是那些北上廣打拼的年輕人們,起早貪黑,996的工作節(jié)奏,你停滯不前,不行動,就是退步了,因為別人都在堅持走,甚至在跑。
關于交友——打造多元化的朋友圈,升級人脈;
作者給了我們?nèi)龡l重要的原則,幫助我們打造多元化朋友圈,升級人脈,他們分別是:
第一條原則,在不熟悉的圈子里做個稱職的鼓掌者。
什么是稱職的鼓掌者呢?就是在適當?shù)臅r候,做個鼓掌的人,在旁邊給對方加油點贊,或是積極配合對方,讓對方覺得舒服。
各行各業(yè)都有專業(yè)術語和獨特之處,我們不是萬能的,精通每個行業(yè),對于一些不熟悉的行業(yè),和這些行業(yè)的朋友在一起,我們不需要高談闊論,也無需因為沒有站在舞臺中央而不開心,只需要默默聽他們聊天,做個稱職的鼓掌者就好。
例如說,你和一個朋友有約,他想去打網(wǎng)球,可是你不會打網(wǎng)球。你不需要拒絕他,掃了他的興,你也不用因為不會打網(wǎng)球而沮喪,你可以找一個會打網(wǎng)球的人一起去,他們打網(wǎng)球,你在旁邊欣賞,鼓掌。這會對方覺得你很體貼,很懂得照顧人。
再比如,你不會演講,可是你想與一個會演講的人交朋友,不見得你一定要去學演講,你可以在他舉辦演講的時候去做他的聽眾,給他增加人氣,他也會很開心,和你愉快的做朋友。
不熟悉的圈子,盡量讓別人感覺舒服的方式去相處溝通,做個稱職的鼓掌者,人緣就會越來越好的。
第二條原則,不要讓人覺得目的性那么強,用心對待
很多人可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你和對方只見過一面,并且還是中間人介紹的。雖然彼此互加了微信,也留了聯(lián)系方式,可是自從那一面之后,很長時間也沒有說過話。
你想著借著過節(jié),發(fā)個祝福短信,可是對方卻不回復,你以為就不會再有后文了,可是突然有一天給你發(fā)信息,竟然是讓你幫忙轉發(fā)一條賣東西的帖子。
看到信息的那一刻,你覺得有些反感和可笑。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呢?其實是因為對方目的性太強。
大家剛認識的時候,平時過節(jié)給的問候,你視而不見,而當你有事情需要幫忙的時候,才想起我,我憑什么幫你?
顯然,這種目的性很強的交流方式,是讓人不舒服的。要讓對方覺得目的性沒有那么強,是需要用心去經(jīng)營的,不需要你刻意的阿諛奉承,投其所好,更不是想起需要的時候才聯(lián)系。
作者劉希平說,其實交朋友不需要考慮他的背景,財力,地位,也不需要理會這個朋友是不是“有用”的。不帶目的的交往,是自然相處,經(jīng)常想到他。
例如說一個朋友開了火鍋店,很多時候你組織的聚餐,會拉著去朋友那里捧場。自然拉得次數(shù)多多了,人家會記住你的人情;再比如,你朋友剛生寶寶,黃疸不降,你一聽說就熱心共享你當年處理寶寶黃疸的經(jīng)驗,緩解對方的焦慮。
這些平時的小幫助和熱心也會換來他們的幫助,而不是有困難求助時,他們覺得目的性很強。
在戀愛交友上,也切忌目的性太強。
戀愛交友的過程中,沒有人會喜歡和目的性太強的人去打交道。要看和對方合不合適,是需要慢慢相處,熟絡了之后慢慢就了解了對方的條件是不是就和自己的要求相匹配,從剛開始認識就讓對方感受到目的性太強的相處,很大可能是會讓對方避而遠之,甚至連朋友都沒得做。
第三條原則,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有些朋友是需要長期維護的,不能因為你覺得跟他們很熟了,就不珍惜。喜新厭舊是不能維持友誼的。
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我們這陣子和這群人玩得很瘋,過一陣子又會和另一群人打得火熱。這種情況在你跳槽之后尤為明顯。上一家公司的同事,相處很長一段時間成了老朋友。
后來換了家公司,你結識了很多的新朋友,你會發(fā)現(xiàn),不去經(jīng)營的那些的舊朋友,慢慢的就開始疏遠,疏遠到你去找他們的時候開始思考打電話合不合適,時間對不對,甚至有些到最后不再聯(lián)系,最終的結果是你結識了很多新朋友,但是也失去了很多老朋友。
新老朋友都是我們?nèi)松械囊还P財富,要珍之。
關于職場——用心做好每件事,玩轉職場。
書中作者提到了三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進入新環(huán)境,先尋找“馬大姐”助自己快速融入職場
職場新人一踏入職場可能很擔心:剛進公司,還是個職場菜鳥,公司里的同事都有自己的圈子了,一個人吃飯會很尷尬,可是又不知道該如何快速的融入其中?
大家都是成年人,一個人吃中飯是極為正常的一件事,并不能說明你就融不進那個圈子,那要融入那個圈子,可以嘗試先找到“馬大姐”。
每個團隊中都會有一個“馬大姐”類型的人,他們非常的樂意幫助人,他會告訴你哪些是雷區(qū),如何避雷,也會告訴同事們的秉性喜好,幫助你熟悉新同事。
你只要提問,或是發(fā)出請求信號,他會很熱心的幫你解決問題。在新公司,先主動示好,不要等到別人主動。剛開始嘴巴甜一點,注意觀察,就會很迅速的找到這個人。
不僅僅是剛入職場的人,即使是已經(jīng)工作多年的人,新到一家新公司,不怎么熟悉團隊中的人員,只嘴巴甜點,主動點,例如偶爾會帶些甜點和同事們一起吃吃,在旁邊聽大家說話就能迅速找到那個“馬大姐”,即使沒有找到那個“馬大姐”,你的主動,也是可以幫助你迅速熟悉身邊的同事,融入新同事們的圈子了。
第二個建議,在做事過程中,以解決問題作為重點
不管是公關行業(yè),還是其他行業(yè),出現(xiàn)危機或是問題,如果花大量時間去追責,不及時解決問題,那危機就會變成災難。
記得有一次,我們生產(chǎn)線因設備出問題,導致生產(chǎn)延遲,出貨時間改變,很可能錯過客戶船期,客戶因此大發(fā)雷霆。
事情一發(fā)生,負責這個項目的業(yè)務就跑過來把相關的人員召集,不是讓大家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而是直接把一干人員罵了一頓。
那場會議從頭到尾都是低氣壓,除了罵人的業(yè)務,其他人根本不愿意說話。當業(yè)務罵完,希望大家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時,大家完全不理會,玩自己的手機,甚至有些人直接表示讓他自己去解決問題,走出了會議室。
最后大家不歡而散,問題也越演越烈,最后因為沒有及時解決問題導致直接錯過客戶船期,由海運改為空運,公司不僅墊付空運費,還賠付交期延誤費。
其實不管什么情況,沒有人會真的希望出現(xiàn)問題。出現(xiàn)問題不可怕,重要的是去解決問題。
如果當時我們生產(chǎn)線設備出現(xiàn)問題,業(yè)務先是安撫客戶情緒,同時安排人召集相關人員找到設備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迅速啟動備用方案,和客戶及時跟進進展,即使不能按客戶的數(shù)量出貨,也能將損失降低,讓客戶滿意。
出現(xiàn)問題,一味的去追究是誰的責任,去抱怨,后悔,這些都不能解決問題,還會錯過處理問題的關鍵時間,導致后果無法掌控。
而當我們以處理問題為中心的時候,涉及問題的人也會積極去想解決方案和補救措施,思考是不是自己哪里沒有做好的緣故,損失也會得到控制。
第三個建議,要學會讓人滿意的失望
學會讓人滿意的失望,其實是你不先說不行,而是先告訴他可以怎么做,然后往下走。如果真的走不下去,再告訴他不能做。
舉個例子,當客戶給你只能造標間設計的錢,卻要求你給總統(tǒng)套房的設計。雖然要求優(yōu)點過分,可是對方可是甲方爸爸,如果直接拒絕,很可能會讓對方生氣,甚至失去這個客戶,而我們需要做的是提供相關的可行性評估,以及替代方案,先做我們的努力。
客戶給出的要求是一個目標,或許我們的判定是不可行的,但是我們要適時放下成見,接受挑戰(zhàn),先和客戶去做溝通,告訴他如果是總統(tǒng)房的設計,基礎的配備是哪些,大概需要多少的預算,而和我們目前的預算還有多少的落差,能夠做哪些退讓。
當我們給出“不可行”的合理依據(jù)時,對方也會看到我們的用心評估,知道了不能做的原因,最終雖然是不能按要求實施,但他們也會滿意接受。
這種情況也是適用于他人請你幫忙的時候。
例如說,你同事想在的設計提案中加入新概念,可是你的設計提案老板已經(jīng)審批通過了。這時候,你可以不直接拒絕他,而是讓他把新概念用一頁PPT詮釋清楚,然后嘗試和老板單獨溝通問問意見。即使最終結果老板不同意,但當你把結果告訴你朋友的時候,同時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他看到了你為他的新概念爭取努力的過程。
其實《天下沒有陌生人》這本書講很多的道理,邏輯也并沒有那么嚴謹,有些道理也是老生常談,但有些建議還是覺得很受益,希望對正在看書的你也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