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一點了,晚上又回來較晚。
今天,寶寶8個月28天了,后天就正式九個月。
孩子慢慢長大,現在可以到處爬,可以扶站,有時還可以彎腰撿玩具了。什么新鮮的東西,都有興趣去抓過來反復看,研究一會兒,然后放進嘴里啃。以此方式去探索這個世界。現在階段,孩子最發達的是觸覺,其次是視覺,最后是聽覺。所以,寶寶對世界的認識,主要是通過觸覺的方式。因此,愛用手去摸,去感受,然后用嘴啃,深層次感知。啃的過程,除了感知,也是一種自我安慰和自我安全感的獲得。所以,幾乎所有小孩都會吮吸手指或者安撫奶嘴。
除了觸覺感知,孩子現在對情緒的感受也很明顯。孩子雖然不會講話,但能懂我們講的很多話。家里氛圍是否和諧,大人心情愉悅還是煩躁,說話是呵斥還是平和,都能感覺到。有一次,我抱著qq吃面,沒怎么注意,qq一把把一碗面條拉到面前打翻,我一下很緊張,自然反應的大聲叫到“啊,面條打翻了”,qq看著我,馬上就哭了。其實,我并沒有批評她,但我的緊張和語氣實實在在被她感知,然后委屈的哭了。還有帶著兩小朋友在家里小小游樂小屋玩耍,寶寶拿一個玩具車,我鼓勵她給我,然后我遠遠的開到她面前,她拿到后,我讓她給我,然后微笑著給她點贊,他們也很開心,開始跟我互動。所以,這個階段,多給孩子微笑,多跟孩子互動,多講話,營造輕松的氛圍,對寶寶成長很有利。如果,氣氛不好,孩子是能感知,也能體現到她自己的情緒里。所以要多鼓勵寶寶,微笑,逗樂,點贊,音樂等都是對寶寶的很好鼓勵。
當然,我還比較看重孩子的自我能力培養。比如,寶寶坐著向前摔倒或者向后仰臥摔倒了,我不會馬上去扶她起來,我會觀察她。如果她沒哭,我就看著她,鼓勵她,告訴她自己坐起來,QQ往往都會自己爬起來繼續玩。如果她不爬起來,小聲干哭,我就拍拍她,鼓勵自己坐起來,大多數情況也會自己坐起來。如果他們摔倒大哭,往往是摔疼了或者是嚇到了,就及時抱起來安慰。我覺得孩子一摔倒,馬上很緊張的跑過去抱起來,不利于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而且會更依賴和嬌慣。我好幾次看到QQ摔倒膠墊子上,或者前傾碰到塑料隔板上,她應該有些疼,我都觀察等待一下,發現她很快自己努力坐起來,繼續玩耍。只有摔得真的很疼,或者幅度特大,她才哭,這時,我才及時安慰。我想以后,孩子能走路了,我也會這樣對待,孩子摔了,都先觀察和等待,盡量鼓勵自己站起來。但是,要站在他們身邊,不管他們是自己站起來,還是需要我們輔助站起來,都要告訴他們,爸媽就在身邊,需要時,隨時爸媽都會援助。但能自己解決的,爸媽會在旁邊鼓勵。自己努力解決了,爸媽會在旁邊高興的鼓掌。
除了這件事,我覺得還有一件事也很重要,就是親子關系。如果希望好好教孩子,和孩子一起通過游戲的方式教育學習,那么必須有一個基礎,就是良好的親子關系,而且最好是在寶寶面前變得有趣。如果,寶寶和你有隔閡,在一起很冷漠,不愿意一起玩,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和方法,也很難最大程度影響孩子,更不能一起研討問題,玩益智游戲。所以,現在我回家后,都會陪孩子玩會兒,有時回來實在太晚,他們都睡了。我會用手機燈光看看他們睡覺的姿勢,然后撫摸下小臉蛋,再安穩的睡覺。如果回來早,我喜歡把他們托起來,丟到空中再接住,當然要可控。每次這樣,他們就可樂了,咯咯咯笑出聲來。有時,我覺得很有趣,有時感覺我在賄賂他們,只是希望老爸這么少的陪伴時間,能多一些跟老爸的親近。好在孩子都是有靈性的,認親,盡管陪伴很少,卻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回來逗逗總會笑。
有時常想自己小時候。我小的時候,酷愛數學,而且學得很輕松很好。其它我都不太擅長,我想教孩子吧,不要盲目追風,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能力來教,往往事半功倍。所以,我想好好教教孩子數學,而且親自教。我想教的數學,不是勢利的算術和學校的考分,我想教的是數學之美,數學的本質,數學的思維,數學的游戲,數學的研究探討。所以,我不會按常規教,也不會按教課書的順序教,但會遵循教學規律教,但教的內容和順序,就根據他們的接受程度和興趣度來定了。比如說,小的時候,基礎是數字的認識和加減乘除,以及幾何形狀的認知,數學現象的歸納總結,生活知識的數學應用等等。但我覺得本質上學會十以內的加減乘除,很容易推演到其它尾數的計算。會十以內加減乘除之后,十以上的加減其實就是單位的一個界定。比如,30加50,其實需要借助一點生活教具,把一個籃子裝滿十個小餅干,告訴寶寶,10就是一個籃子,因為一個籃子里有10個餅干。30加50,就是三個籃子加5個籃子,就是8個籃子,轉化下就是80。這其實還是10以內的加法。如果,35加58又怎樣教呢?35拆分成3個籃子加5個小餅干,58拆分成5個籃子加8個小餅干,籃子很顯然加起來一共8個,餅干加起來一共11個,然后進一步深化進位的認識,11個餅干可以轉化為1個籃子加一個餅干,結果就是9個籃子一個餅干,轉化下就是91。這樣絕對比列算式教生動有效得多,因為列算式教的是記憶,孩子本身不一定真的弄懂這個算式加法本質到底意味著什么,而是機械記憶,學不到本質東西。數學往往是抽象的,但每一個孩子的數學題,其實都可以具化成生活中的一個事件,使抽像變得具體,有趣而又懂得本質。當然,按照我的經驗,數學真正的提高,一定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一定是孩子自己思考去解決的印象更深,理解更深。或者孩子苦思冥想還不會,'再教孩子印象深,理解深。而不思考就教孩子,學習效率很低,甚至造成一定程度依賴。
除此之外,我覺得數學這個學科,不一定要按現在的小學初中高中順序教,因為有些你認為很難的高數,難的原因其實是接觸太少,畏難而已。拿微積分舉例,其實微積分包含的知識并不比高中的某些知識難,如果簡單概括,就是數列和函數的極限問題,極限是基礎,無限接近的意思。然后懂導數,導數本質是函數某一點變化率的問題,如果物理上理解,變速運動某一時刻的瞬時速度就是導數,如果幾何意義理解,就是曲線某點切線的斜率。再然后就是微分,古典微分跟極限微分是不一樣的。但本質就是把函數自變量取很小值,然后跟著因變量也會有極小值變化,這個變化就是x的微分和y的微分,如果近似取值的話dy/dx就是函數的導數,以此為基礎,進行推演,就涉及到羅爾定理,拉格朗日定理,柯西定理,洛必達法則,泰勒公式等。其實,本質沒有變化。微分逆運算就是積分,又分成定積分和不定積分。微積分里再設未知數,便成了微分方程。看起來很復雜,但如果感興趣,愿意思考,里面內容無外乎是小學學的加減乘除而已。不同的是把數字的加減乘除很多變成了代數符號的加減乘除。這部分內容,我覺得如果孩子感興趣,也可以嘗試去了解。所以,我自己工作之余,會看看這方面的書。每個人興趣不一樣,消遣方式不一樣。比如,有的人看小說覺得是休息,但對于我,有時覺得看些數學問題是有意思的。并不是我裝逼,或者如何。只是每個人擅長點不一樣罷了。最近看到一個叫“馬同新的數學公眾號”,給我很大的鼓勵,因為他寫的數學文章有趣也很有深度,如果自己喜歡這個科目,不愁沒有同路人,如果自己因為興趣研究比較深,也不愁沒有交流的人。
說這些,一方面是自己的興趣,一方面我打算好好陪伴孩子的成長。既然自己對數學感興趣,又有信心,何不好好研究下幼兒數學教育,做孩子最好的數學啟蒙老師。
最近決定每天隨意寫一些孩子教育的文字,不是為了別的什么目的。只是這些年的成長和工作經歷,知道自己對教育和數學這兩個領域很感興趣。所以,現在開始積累一些基礎,長期堅持,對孩子來說,教育'指導有個科學依據。對自己,生活多一個興趣和寄托,無論順境逆境,自己不那么浮躁。如果有一天,自己財務自由些,不為生活奔波,我想自己很有興趣做最好的少兒數學教育,也很有可能。
東拉西扯,寫'這些吧,孩子麻麻擔心了,已經兩點多了還沒睡覺。但每天堅持一點教育的反思和學習,文字的敘述還是堅持下去。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