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向弘揚正能量的國產電影來說,《嫌疑人x的獻身》的結局,毫無懸念的以男主走向陽光下,殺人兇手被抓住,真相最終大白于天下而結束。坦白來說,從高智商犯罪的邏輯性和作為懸疑推理類型電影的角度,個人還是更喜歡東野圭吾的小說和日本拍的電影版,更好的將感情線和理性線融合為一。作為一個初二之前數學、奧數一直滿分的理工男,我對于石神(石泓)的那種“你簡直是對我一往情深的跟蹤狂”式的愛情,感同身受,敬佩不已。
有的人說,愛情是培養出來的,湊合在一起過日子才是目的,可以先結婚,然后再培養感情;有的人說,愛情是做出來的,身體的認可,才能體現兩個人的默契程度,每一次女孩的高潮會讓她更依附于她的男人;有的人說,愛情是錦上添花的附加值,對于不同的人群,需求程度根據情商高低依次遞減。那么,對于石泓這種人,按理說數學才是他的全部,愛情由于毫無邏輯性,只可能是他的天敵,他應該嗤之以鼻,頂多到年齡了,找個人搭個伙過日子好了。
類似的還有一個電影叫《模仿游戲》,由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劇中男主艾倫圖靈作為數學家是偉大的,他為二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在感情上他就像是被詛咒一般,宿命這個詞在他身上體現的玲離盡致,直至死亡阿蘭都被同性戀的枷鎖囚禁。
言歸正傳,《嫌疑人x的獻身》整部電影講述的內容并不多,兩個主人公,一個是華羅庚式的數學天才,滿腦子都是數學公式和數學邏輯,一個是曾經夜夜周旋于男人間的夜總會舞女,兩個人是鄰居,然后陰差陽錯的相互拯救了對方的生命,也是因為救贖,才產生了不到最后一刻,你永遠也猜不到殺人方式的高智商犯罪。
其實這里尖銳的表現出了當下兩種愛情觀的沖突。一方面,隱形的社會階級劃分和道德體系導致大部分人都會產生唐川的疑問,“到底她為你做了什么,值得你這樣”;然而另一方面,對于生活在自己數學王國的石泓而言,“有時候,一個人只要好好活著,就足以拯救某個人”,她的出現,完全“毀滅”了石泓的生活,“他壓根沒有想和她們發生關聯的欲望,他認為她們是自己不該碰觸的對象。同時他也發覺數學也是如此,對于崇高的東西,光是能占到邊就夠幸福了”,對于她的愛情,石泓認為無比崇高。(吐槽一句,這條存在于電影里的暗線,敬畏愛情,哪怕是夜店舞女也能進行宣揚,廣電這次的開放程度還是可圈可點的。)
那么,愛情和婚姻,是應該選擇身份上的門當戶對,還是應該選擇自己喜歡的?
電影直到結束,也沒有給出非常明確的答案。所以,看完電影后,我又重新翻了一下東野圭吾的小說。總的感覺到,社會的進步,對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人建立起了一個又一個約束條件,但是本能,隨著潛意識的表達,又在一步步的動搖著整個道德體系。比如羞羞的事情,從最初的神圣無比到現在的難以啟齒,但是對待新生命,人們無法阻止隨之而來的父母式溺愛;再比如說愛情,從最初的一棒子打暈拖進洞里,到現在講究各種門當戶對,但是依然攔不住那些為了真愛放棄一切的事情發生。說到底,傲嬌于高級生物的人類,自始至終還是由幾千年不斷塑造的潛意識支配的,再理性的個體,生活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心理和肢體行為還是“被動”完成的,理想情況下的結合,永遠都是我就是想和她(他)在一起,而不是經過計算,我和她(他)必須在一起。
“究竟愛一個人,可以到什么程度?究竟什么樣的邂逅,可以舍命不悔?邏輯的盡頭不是理性和秩序的理想國,而是我用生命奉獻的愛情!”
“有了愛情,原來殺人也可以很簡單。什么天才,也可以變得很小白。你孤獨,你冷靜,你睿智。可是,當你面對著她,你還是傻傻的,奉獻出你的一切,只要她能幸福。塵世間最偉大的愛情也不過如此,第一次告白也是最后的訣別,竟是你主動把她的手交到另外一個男人的手里。”
所以說,電影自始至終想表達的,除了wuli凱凱的高顏值,剩下的就是對當下社會婚姻模式的批判,以及對柏拉圖式愛情的贊揚。所謂的階級形態和道德綁架,自始至終只是徒有其表,自欺欺人罷了。老師和舞女只是這個社會賦予的一個外在身份,而靈魂的救贖和撫慰才是能否在一起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