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 what if we are wrong?”初看書名,會覺得奇怪。“如果我們錯了呢”,回答無非兩種:一是承認錯誤,二是將錯就錯。當然理解不止一種,當我把書名告訴朋友時,他們卻認為這是一本負能量的書,而我看到書名,第一反應這是一本辯證書,事實大徑相同。它說:用有意思的知識,驗證有價值的思維方式。既說了知識,又說了思維方式,這必是一本不簡單的書。
《如果我們錯了呢》是美國知名作家查克·克羅斯特曼的上乘之作。它挑戰了傳統的文學、文化和科學知識。作者以辛辣諷刺的筆觸見長,極具思維啟發意義,他在書中通過知識力證,學會正確的思考方式,才能正確的看待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一切。
作者從定律、文豪、搖滾、藝術家、科學、理論假說、經典影視劇、意見領袖、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手筆的人、科學界的里程碑和我心中所想這十個方面談了談自己的想法。
他從奧卡姆剃刀定律談到鮑勃·迪倫,從“超對稱性”宇宙談到斯蒂芬·金在2112年的文學地位,從時間的本質談到NASA對搖滾樂發展的意義。通過討論這些知識,不斷向讀者提問:如果換個角度,是不是這些被稱為“事實”的東西就會被推翻?我們確信十足的觀點有多少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究竟看問題重要還是看未來重要?
整本書充滿了辯證的思想,在讓讀者閱讀的同時,不再是守舊的單純追隨原有的思想觀點,而是讓讀者自己學會判斷思考。
雖然自己的知識面很是狹隘,無法完全理解書里所說的全部內容,也無法領悟整本書的思想,但自己還是總結出了一點點的內容。
一:書本知識并非萬能,要敢于提出懷疑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有一群人懷疑,重力甚至可能都算不上一種基本力,而是一種外顯力。也就是說重力只是其他力的一種表現形式,就如“熱”只是看不見的原子在我們周圍快速運動的結果。
在我們所學的知識中,重力指的是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它的施力物體是地心。要是按照重力是外顯力的觀點來判斷,我們不能說它完全是錯的,因為重力的大小會隨著緯度的改變而改變,甚至一些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它的大小。
現如今我們面對的環境變化是無法預測的,也就是說重力在地面附近的大小已經發生了改變,不再是簡單的9.8N/kg。
二:接納時代背景,用背景點綴思想
書里講的《白鯨》這本書和性手槍樂隊的《別理那些小痞子,這里是性手槍》從一開始的不受歡迎,甚至是不認可遭到批評,到后來的大獲成功,存在一定地位。這是為什么?
兩個作品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反映了當時的一定文化。在后來的一戰爆發時,現代主義者從不同的思維角度思考文學問題,《白鯨》小說構成要素向他所指導的方向發生改變,并且隨著延續逐漸被放大。而《別理那些小痞子,這里是性手槍》同樣的也是因為時代發生了改變,而它的意義才慢慢體現。
其實有很多東西在當時并看不出它的任何價值,只不過是適合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那是因為我們熟悉那個環境,對于很多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不以為意。再過個十幾二十幾年后,時代可能又發生了改變,當人們想要重新去搜尋某些東西時,曾經的一切就又變的有了價值。
也就是很多東西,只有在顯性和隱性的對比之下,才能更顯示出他的真正價值,就像古董一般。
三:少數派的正確與錯誤
我們常說:“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里。”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如果我們錯了呢》這本書里,不時會寫到某些專家或者批評家關于一本書或者某些理論提出的觀點。而這剛一開始只是他們自己的見解,可隨著從眾心理的體現,越來越多曾經有著自己想法的人,沒有堅持自己的觀點,一邊倒向專家理論。極少數的人堅持自己想法。
書中用到的數字對比,也展現了思想的改變。總是先由少數有權威的人引領潮流,然后跟著一大堆的崇拜者。即使是錯誤的存在,最后也變成了正確的選擇,而堅持自己想法的那些人卻被認為固執已見。
想說世上又有哪來的絕對正確,所有的正確只有在錯誤的相對下,才能顯示他的可靠性。
總:這本《如果我們錯了呢》,我并沒有讀完,不一定每本書的內容都必須一字不落,或者循序漸進。我選擇了跳躍式閱讀,大概了解下書的結構,然后分層次理解書的內容,最后分類分點總結出自己得出的觀點或是感悟。
《如果我們錯了呢》的內容很復雜(涉及領域廣泛,很多東西也許不了解),也很簡便(掌握中心思想,學會辯證思考)。并不是要你掌握所有的知識面,你才可以去閱讀。任何時候都別怕錯,萬物都是有相對性的。看完這本《如果我們錯了呢》,對辯證思想有了更多了解。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問題,也開通了大腦,不再讓自己死板刻板。
閱讀一本書,最重要的是閱讀思想。將書里的內容化為己用,實在不行,就算有了一點感悟,那也是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