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界定一下本文的移動醫療概念,這里指的是互聯網+醫療的公司,不局限移動問診公司。
我是踩著互聯網風口的尾巴入行的,2015年上半年的時候,平均每個技術開發每月能夠拿到3~4個面試邀請,再看現在脈脈上求職板塊哀鴻一片,好日子一去不復返呀。
碩士畢業做的互聯網品牌忠誠的研究,所以大學畢業后在找工作的時候堅定不移的選擇互聯網方向,電商、B2B、軟件開發、視頻平臺,只要跟互聯網相關的都想嘗試一下,可是后來被唯獨沒有想到的移動醫療選中的。第一家公司是做行業媒體的,也是因為這份機緣,有幸見證了許多創業公司的沉浮。
以夢為馬的年代
來京之初住在海淀,13號線坐上幾站就是五道口,因為媒體的身份有機會接觸到各種沙龍,所以2015年的大半年里幾乎每個周末都在參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年11月到16年1月部分參會ppt拼圖)
作為一個互聯網的菜鳥就是在一次次的會議討論中拼湊出對行業的模糊認知。2015年炒熱了很多概念,互聯網+、醫療大數據、智慧醫院、智能穿戴設備等,第一次接觸分級診療、商保、PBM、凱撒醫療、梅奧診所等等,醫療行業在我看來充滿希望又壁壘重重。現在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的家庭醫生、慢病管理、醫聯體這些概念,兩年前還在各種行業會議上被作為話題在一次又一次的討論。2015應該是各種創業概念引入中國最快的一年吧,那時候資本市場資金流動還比較迅速,還記得在西直門醫師報聽過的一場沙龍,七八位演講嘉賓中居然有3家做血糖管理的,從疾病管理、數據模型、設備資源不同的角度講他們對糖尿病病人的慢病管理,現在再看,當年的百糖大戰除了被騰訊并購的騰愛糖大夫偶有發聲,其他企業今安在乎?
而這些企業中唯一印象深刻的,一個冬天的下午在紫玉山莊里聽到一場關于投資方面的會議,聽華蓋資本、北大醫療的大佬講對民營醫院的并購、醫聯體的規劃、對新收購醫院的整改,真的是葡萄美酒夜光杯,寒冬圍爐論英雄,也第一次認識到資本的“威力”和對行業的洞察力。(這個以后有機會好好聊聊)
洗牌游戲
2015年~2016年對于行業最大的感受就是從夢想到商業變現的壓力。
如果說2015年是在觀察行業,2016年隨著工作中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責任,開始思考一些實際的問題,這股浪潮中什么樣的企業是能夠在活下去的。再次感謝媒體這份工作的中立性和話語權,結識到很多的朋友和項目,處在移動醫療的行業,2016年見證了春雨、好大夫、平安對醫患資源的爭奪和補貼,也深刻感受到創業公司對移動問診這塊事業的焦慮。醫生執業政策態度不明,在線問診有效性和合法性,來自公立三甲醫院的壁壘,整個移動醫療行業都在帶著腳銬跳舞。
2016年年中的時候,聽聞身邊一些還不錯的應用停止更新項目解散的時候,對移動醫療行業的的失望達到了頂峰,感覺整個行業似乎進入了一個怪圈,融資--燒錢圈用戶--融資--燒錢,至于商業模式管他呢。這期間跟幾個比較大的問診或醫生平臺的朋友聊他們現在的運營工作,感覺到的也只是在做一些維護而非拓展的工作,運營工作大多數是一個膠著的狀態。
在昨天易觀和春雨醫生發布的《中國移動問診白皮書2017》直播群里,易觀的小伙伴分享了一個特別好的觀點:不是移動醫療創業投資遇冷,而是市場趨于理性。無論多大的夢想,多么真誠的情懷,脫離用戶、違背商業模式的為前提,都很難真正實現創業的價值。借用現老板的投資理念就是“大家做的都是價值投資”。
作為一個入行時間不長的運營狗,從經歷項目和競品項目中能夠感受到企業對價值的回歸,對商業模式更深層次的探索。重新回歸對用戶需求的研究,努力做用戶端的變現,對買單方的探索。當然這也跟國家最近發布了諸多的利好政策有關系。總的來說中國的移動移動醫療是一個非常慢熱的行業,對入坑的運營狗來說這其實有點悲哀,因為我們很難快速的運營一個爆款產品出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當下的政府和民營資本正在從醫院、診所、養生保健、移動醫療等各個角度重構醫療產業生態,我們正在經歷醫療行業前所未有的變革又是極其的幸運。
時間有限,今天就噴到這里吧,其實有很多具體的內容沒有涉及到,剛剛跑出去蹲坑的過程,想到關于產業結構的分析,對政策文件的梳理等等好幾個地方都只是泛泛而談,一筆帶過,其實里面涉及諸多詳細的內容,后面再慢慢補充吧。最后有的時間記得不太準的,歡迎大家來噴我~
碼字不易,大家多多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