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過了大年三十;轉眼,已到正月初六。
歸鄉的人們,又要回城了。又開始醞釀新一年的鄉愁。
鄉愁是什么?
就是人對家鄉的眷念以及欲陪伴父母親人而不得的愁緒。
古人云,忠孝難兩全。
今人則是,賺錢與孝順難兩全。
于是,有司曾制法,不回家者,父母可往起訴。然,案例卻寥寥無幾。
誰的父母會因為這種事,傻到去告兒女?
因此,兒女們繼續在外賺錢;自己的兒女們,放在家里父母帶。
于是,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空巢老人越來越多。
間或,聽到留守婦女們又鉆進了誰的被窩,什么什么人過起了比皇帝還爽的日子。
然,這些不會改變人們像候鳥一樣,飛往南方,北方,東方,西方,離開家鄉。
他們可以不離鄉嗎?
可以啊。在家種田。
如此,確實就可以沒有一般意義上的鄉愁了,但他們又會多另外的鄉愁。
還有其它鄉愁?
真有呢!
鄉里的憂愁。
最近,張KK揮刀殺人,關注此事的人,針鋒相對。
有的說,是英雄;有的說,是狗熊;有的說,法治社會,不該這樣復仇;有的說,這次報復,是幾十年前不公的積累……
不扯他了,只說鄉愁。
今日找到一張一九八八年的調解書,兩頁,鉛字,蓋著基層法院的紅章。
內容是七月大雨,周某在我家田塍上挖草皮填她家的溝。第二天,我父親前去質問,與其十八歲的兒子口角、斗毆。我奶奶聽到消息,也去質問,被他兒子打傷住院,花掉九十八塊多錢。請求法院判他們賠錢。
調解結果是他們負擔五十。其余自愿自負。
第二年,又因他家的雞吃我家的谷子而打人;又是調解,他們道歉。這次,是村干部手寫的調解書。
再過幾年,我親眼看到我爸被他家三個兒子打到距離路面近兩米的田里,一身泥。十一二歲的我嚇得動都不敢動,更不要說去幫忙了——怎樣,大家是否看到了張KK的影子呢?
我爸從田里爬起來,撿了塊磚頭——沒敢砸人,砸了一塊他家的窗戶——然后,我家的也被他們砸了一塊。
又是調解……
這,是不是鄉愁?
九十九歲的奶奶住在我們家,最近小中風,左腳不能動。父母悉心照顧,我老婆還幫洗被屎尿搞臟的褲子。奶奶說現在哪有二十幾歲的妹子愿意做這種事,何況還是孫媳婦,別人家的孩子,說她很滿意——可,就算做到這樣,還有被親戚中傷,說我們家的壞話……把我媽媽氣得暈過去幾次……我在朋友圈發狠,要他們小心點,否則,別怪我不客氣……
這,是不是鄉愁?
往前跳幾行,我們再回到周某家里。
她曾放言,我三個兒子,我到四十歲,就不要做事了,光享福……
結果呢?三個兒子都是最普通的人,都沒成大器,三兄弟,共兩層樓房幾間屋……她六十多了,還推著斗車,清理村里的垃圾、每月五百塊,如是搞了一年——去年才多加了幾間屋。錢,來自于丈夫車禍去世后的賠款……
人家當面不講,背地里都笑他們……
這,是不是鄉愁?
在外打工者的鄉愁,是選擇性記憶的結果;他們把家鄉想象成世外桃源,與世無爭,家家和睦……
回到家里,他們就會感覺到實實在在的鄉愁。憂郁、煩悶、氣憤……然后,似乎是滿懷不舍地逃離這是非之地……
誰去做個調查,在思鄉的愁與農村的憂愁之間,會選擇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