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個行為背后都有一個正面的動機
今天分享的主題是《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后都有一個正面的動機》,臨時加個標題,幫助理解。
簡單來說,就是行為無論是什么樣的,產生這個行為的動機都是積極正向的。以前我剛接觸到這個概念時,也疑惑不解,難道任何一個行為,包括孩子打架、斗毆、抽煙、喝酒,都有正面的動機嗎?而這個正面動機是什么?它對行為又有怎樣的影響?所有的困惑,在這兩年游學中深度與各式各樣的孩子接觸后,從經驗、感受、與孩子的鏈接上,得到了解答。
這個解答,恰好與馬斯洛人類的5種層次需求相關。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做任何一件事最終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些深層需要。我們無意識進行的一些行為,也許對于我們的潛意識來說,恰好是當前環境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然而,“符合利益”,但“行為”卻未必能達到真正的效果。
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動機
這樣的理論解釋,容易讓人轉不過彎來。這里舉例子。想想看,如果有個小孩,經常在學校打架,你第一時間的反應會是什么?可能是:這小孩子怎么這么調皮,家長也不管管。如果是你家的,你可能頭就大了,老師又投訴了,怎么教,怎么打,怎么罵,都不聽。
在孩子有”不良“行為時,我們很容易就會給孩子貼上“壞孩子、孩子不好不乖”的標簽,傳統的教育,很自然的會用到“管、罵、打、長篇道理”,在我們用這些“手段”之前,我們有沒有嘗試好好去了解,孩子為什么要打架?他打架背后的動機是什么?
孩子為什么打架
去年游學,我們接觸到一個男生,家長拿他實在沒辦法,在學校動不動就打架,送過來參加游學,看我們有沒有辦法幫助改善下。游學的上午,這個男生其實表現都挺蠻不錯,積極、活潑、幫助同學,你會發現他身上有著很多優秀的特質。等到下午,他就和幾個同學打起來了,氣憤得眼睛都紅了,連想打老師的沖動都有了。慢慢將他安撫下來,了解了情況,原來是因為他們共同玩的游戲道具弄丟了,別的小朋友以為是他的錯,抱怨了他幾句,他一下子就來氣了,直接就動手。
我們第一天的分享說過,孩子的行為,是由背后的情緒所推動的,情緒的背后是受他認定的思想所指揮。我們感受下,這個孩子當時會有些什么情緒。游戲道具弄丟,別人抱怨是他的錯。委屈、被指責、繼而氣憤的情緒包裹著他。在面對被人誤解的情況,我們大人回想下,自己又是怎樣面對,每個人的方式有所不同。這個孩子采取的方式是:打、回擊,一來是情緒發泄,一來是遇到問題,他覺得這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以為拳頭過去,對方就乖乖聽話了、就會接納他了。
也許,我們很難理解孩子這樣的行為,會覺得,這根本沒用啊。但是,連我們都知道是沒用的方法,很多家庭卻依舊上演打罵孩子,企圖讓孩子乖乖聽話的一幕幕。有的孩子從中可以學到什么,解決問題:靠打靠罵。有的感覺父母不愛自己。有的孩子被壓抑的情緒一直都沒有個出口,總被父母的道理壓制著。
回到案例,我們看下孩子打架的這個行為,是有個動機的:他希望別人接納他。這個動機沒有錯,只是他采取的這個行為不能達到效果,他的方式沒用對。他們不懂得如何處理同學間的人際交往,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解決和同學間的沖突。即便意識到打架是不好的行為,但是沒有人告訴他可以以怎樣的方式來處理沖突是正確的,就會以為打架是最直接最快的方式。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在學校“總是”打架,可能是引到大人的關注,想要得到大人的愛。有的家庭父母工作都很忙,沒時間陪伴孩子。有的父母感情失和。有的父母離異,各自成家,孩子可以感受到的愛、關注很少。當孩子察覺到愛的缺失、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時,他們會通過各種方法來吸引注意,哪怕是被批評。也就是說,他的動機是:渴望愛、渴望被關注,但無意識中偏離了正確的方向。
理解、接納孩子行為的背后
只有我們在了解和接受一個人的正面動機后,才能引導他改變行為。不管我們看到孩子的行為表面上有多么的不可理解,不合乎邏輯,我們都要相信在他們的背后隱藏著一個正面的動機。當孩子感受到自己可以被傾聽、可以被理解、可以被接納時,他們會愿意調整自己的行為。
這里我想到昨晚和我媽媽視頻通話時的一個小插曲,當我很興奮的想要分享某個點時,連提幾次都被她的“說教”所打斷時,我觀察到那一瞬間,我突然沒有了繼續分享的欲望,興奮勁沒有了,表情也變得僵硬不自然。好在我和媽媽本身感情很好,也能清醒的覺知,當聽完她的見解后,我開玩笑的跟她說:媽媽,你再打斷我的話,我以后就沒勁和你聊天了喔,可以先聽我把話說完,看看我想表達什么。而媽媽也意識到自己那刻的控制和捉取,會自然的恢復到以往關注的聆聽,然后再互動交流。
在親子關系良好的基礎上,尚且都容易引發各式各樣的感受,那么,如果在一個家庭里面,孩子經常沒有自己表達的機會,總被家長的評判、說教填滿,會是怎樣的結果。在接下來的相處,不妨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色上,感受下,如果我們是他們,面對當前當景,我們會有怎樣的感受,會希望得到別人怎樣的回應對待,再和孩子溝通。放下先入為主、放下主觀判斷,帶著尊重、理解、好奇心、平等心去和孩子溝通。當對孩子多一份理解、少一分誤解,我們與孩子間的關系,就會更親密。接納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父母放下愧疚之心
當我們意識到以往與孩子的相處上,自己的一些行為模式對孩子產生了影響和傷害時,也請父母不用自責,放下愧疚之心。因為我們的出發點源于愛,像文中打架想讓別人接納的孩子一樣,也只是偏離了方向,也許沿用上父母一代的方式,也許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等等,而且我們為人父母,并不能像駕駛汽車前,先學考個駕照再上崗,很多時候,都是自己邊摸索邊帶孩子,難免焦慮難免糾結難免出錯。這些都是很正常的?,F在學習還來得及。先接納自己的曾經,我們內在里面才會發生成長的力量,才會跟得上孩子成長的步伐,也自然能接納、愛身邊的人。
天真(房頂那彎弦月) 201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