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反思8:媽媽,不要讓你的擔心變成對孩子壞習慣的鼓勵
兒子一天比一天大了,他越來越有主意了,脾氣也越來越大。
他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玩水,玩沙子,玩泥土,看動畫片,一旦他的要求不能得到滿足,他就會發脾氣。
比如他想玩水,我怕他著涼得病,有時不讓他玩兒,他就扔東西來發泄不滿。我擔心扔東西成為他的壞習慣,我就給他講道理、批評他、打他扔東西的那只小手,都不能制止他的行為,他好像更喜歡做壞事了,發脾氣的次數和程度更多更強烈了。
后來我看了育兒的書才明白,他是想要擊敗媽媽,增強自己的權利感。
對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媽媽不必過于擔心,也不用大驚小怪,應該平常看待。孩子都是很聰明的,雖然很小,他就會察言觀色。當他發現自己的壞行為和壞習慣,能讓父母和其他親人產生困擾時,他就像擁有了一個強大的武器。如果父母等養育孩子的成年人能平常心視之,孩子的武器就失去了作用,他就沒有什么憑仗來“要挾”養育者。
兒子14、15個月的時候,稍不如意就坐到地上。每當這個時候,姥爺笑著叫他“坐地炮”。當然這個“坐地炮”的標配動作是又哭又鬧。除了姥爺,媽媽、爸爸、大姨,已經形成了統一戰線,誰也不理他。姥爺除了笑笑,也沒滿足外孫的任何要求。這個“坐地炮”升級了,他不再坐著了,而是就勢平躺在地上。家里的大人,心里都憋著笑意,故意面無表情,大家誰都沒理他。兒子在地上躺了三、五分鐘,沒有得到任何人的關注,也沒能得到任何好處,他自己覺得沒意思,就起身玩自己的玩具去了。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作為第一責任人的養育者總是擔心,尤其是擔心孩子養成壞習慣,當孩子出現行為偏差的時候,家長的擔心就更嚴重了,講道理、批評、懲罰,軟的硬的一起上,就是不見效,結果適得其反。這就是把擔心變成了對孩子壞習慣的鼓勵,把擔心變成了對孩子的詛咒。其實,家長完全沒必要那么擔心,平常看待,不要大驚小怪,平靜地指出孩子的問題,等待孩子改正自己的行為,如果他不糾正,家長可以平靜地幫助孩子糾正。有時家長對孩子的說話和做事的態度比對孩子說的話和做的事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