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秋天的海,陽光暖,風未寒,光腳走在沙灘上,海浪撲騰而來,溫溫的涼。
每次回家,都會帶娃去開元走走逛逛。去的時候還未退潮,只露出幾處小礁石和一片鵝卵石。我喜歡扁扁的柔潤的純色的迷你小石,亮亮喜歡斑斕剔透的小玻璃片兒。
近處,日光浴的金發女郎,悠閑地看書。遠處,幾對新人拖著長長的婚紗,迎風擺姿。
待到退潮,露出整片的沙灘,便成了孩子們的樂土。挖一個大水坑,抓幾只小螃蟹,或者爸爸媽媽齊上陣,堆砌一個大大的城堡。
還有些童心未泯的“大孩子”,提著小水桶彎著腰,在礁巖壁上,石頭縫里,淘寶似得尋各式海螺和貝殼。
而我,喜歡在礁石邊的沙灘上,與孩子玩彈跳。這里的沙子不似中部細膩光滑有硬度,它異常松軟。一躍而起,腳掌觸地的一瞬,像陷入棉花團,烙下一雙淺淺的腳丫坑。
傍晚時分,回身遠望,天是藍的,海是靜的。在我看不到的盡處,也許就是天涯海角。等不到夜幕降臨,我們就回去了。看不到海上生明月,但仍愿天涯共此時。
遇見一個長得像七色花的路標牌,心情愉悅。是否它也能有童話的魔力,帶我們去往想要去的地方。
幾根瘦長的木枝搭成花架,綴著大朵的白花,小朵的粉花。藤葉從這頭爬到那端,兩側垂下長短不一的枝蔓,隨風揚。
山坡右側,兩只瘦瘦的木馬,一紅一黃,在綠綠的草地上格外醒目得立著。
小時候常坐的木船,我們叫它“渡輪”。現在只用來作漁船了。那時候還沒有三盤大橋,也沒有五島連橋,它是我們出島的唯一交通工具。“噠噠噠”的馬達聲,現在想來也很是懷念。
雖然擱淺在這草地上,從船艙里向遠望,依然有駛向大海的感覺。大長桌,船板坐,野餐很適合。船邊的草地上支了好幾個帳篷,小朋友們游戲,撒歡,滿地跑。大人們玩紙牌,聊天,歡笑。
帶一本書,或什么也不帶,找一處搖椅,可以消磨大半天的時光。頭上是藍天,腳下是綠地,眼前是大海,閉上眼睛,聽海風吹過的聲音。
山坡下有兒童游樂設施,孩子們盡情玩樂。山坡上有籃球場,帶上球約上伙伴揮灑一場。我去的時候球場被大群狗狗占領了,小的可愛,大的憨態,也有兇巴巴的瞪著你來。
花崗的石頭村,也是特色小漁村。矮矮的,石頭與石頭間是蜿蜒的水泥縫,頂上是一色的青瓦片。想起大學室友說起刮臺風時,她家的瓦片就這么一片一片飛走了。我總是忍不住腦補砸在臉上那叫一個生疼,血花四濺。
這里隨處可見各色花朵,或是裝在小木筐里,或是大簇大簇地盛放著。烈日下,古樸的村落,襯著嬌艷欲滴的花朵,像是一幅熱烈的畫作。
石頭村里隱藏著一個小小的咖啡吧。裸露的石頭墻,大大的落地窗,簡約卻也別致。
這里也是仙人掌的小天地,很多沒見過也沒聽過。長條的像山藥,短胖的像蘿卜,盆狀的像花椰菜。有的刺又粗又硬,跟繡花針無異;有的刺細細軟軟,毛絨絨的觸感像蒲公英。
花崗大橋旁有一處近海堤壩,別稱“洞頭洱海”,場地小小的,可是拍照勝地(穿紅色衣裙最顯色)。彩色指示牌,長條桌,高腳凳,秋千架,身后一片海。遇上好天氣,天空湛藍,海風飛揚,隨手一拍都是大片即視感。
洞頭的熱點景區有仙疊巖,海濱浴場,炮臺山。遇上假期都是人頭擠人頭,拍個照,背景還是頭。所以,喜歡慢,喜歡靜的朋友,可以找一處安靜民宿,在島上走走停停看看。
我爺爺奶奶家在三盤霞美村,距開元酒店最近,徒步10分鐘左右。開元酒店經常爆滿,特別是節假日。一開始是游客上門問宿,后來親友來宿,親友的親友也介紹來宿,于是有了今天的民宿-滄浪閣。
我喜歡頂樓的天臺,放眼望去,四面海。白天有漁船經過,傍晚可以看到日落,夜晚看對岸燈火閃爍。
二樓三樓有5個房間,各帶獨立衛生間。四樓兩室一廳還有自動麻將桌。五樓套間帶天臺。也可整棟預定,一樓廚房,餐廳自主使用。
面朝大海,希望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