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往往在生活中的小選擇上比較有主張,比如買個衣服、選個汽車,但是做人生重大選擇時,比如選城市、選工作、選結婚對象時,就完全蒙圈,只能隨波逐流。
如何做決策?如何在關鍵時刻,最大可能的把控自己的命運?
決策與決定
決策和決定不一樣,決定就是針對事情做個清晰的姿態,質量不保證。決策是“在一定信息和經驗基礎上,為了實現某一目標,有策略地做決定”。雖然這么簡單的幾句話,其實點出來決策和決定的幾個要點。
一個好的決策,至少包括:
問題:我們為什么必須做決定?
目標:什么是最好的結果?
方案:有哪些可能的方案?
結果:這些方案各自可能有什么結果?
權衡:權衡,做出一個收益最大的決定。
決策是5個步驟連在一起的認知過程,決定則往往是在“好痛苦,要不要去做”之下的快速反應。
一個完整的決策包括了:“問題-目標-方案-結果-權衡” 的步驟,一下子理解不了也不用著急,我們會慢慢展開關于這些內容的詳細解釋。但是要記得: 大部分人的誤區就是很少梳理目標、擴充方案和預計結果。所以,他們總做“艱難的決定”。
有限決策,用一句話概括就是—— 真實的生活中,人要做最滿意的,而不是最完美的決定。
為什么要做最滿意,而不是最完美的決定呢? 因為完全理性的假設,有兩個坑:
人不可能完全理性,還有很多情感、直覺、時間壓力等因素的影響。
人也不可能窮盡所有的方案和結果,很多時候只能靠預測,而預測不一定準。
很多人會一輩子這樣糾結,一輩子都收集不完所有信息,而且等你收集完一半信息后,發現女神和另外一個比你差很多的人在一起了。等你做出完美決策,人家孩子都得上小學。
這種情況就叫做“分析癱瘓“( analysis paralysis ),也就是完美主義和選擇恐懼癥的人的坑——他們怕自己選錯,以至于寧可不選?!稕Q策的藝術》這本書里說:?
“它表現為不知疲倦地收集各種有用無用的資料信息,總試圖去尋找一個又一個的解決方案。同時,人們為了逃避做出決策,總是想象出更多分析工作來拖延時間,因為一旦作出決策就意味著接受了某些不愿接受的現實。”
更加有效的方式,是有限決策。他會考慮如何在有限資源:認知、時間、情緒資源下做最滿意的決定。比如說你看完人家朋友圈,和幾個朋友了解一下她,然后大概確定自己和對方都不會短期離開這個城市,就可以開始發動進攻——畢竟你只是約人吃飯,又不是約人結婚。在逐漸地滾動下,雙方了解越來越多,最后做出是否在一起的滿意決定。
反過來看,你可以理解為什么大學四年級是戀愛高發期—— 完美決策分子終于意識到,再不出手沒戲了,他們從完美決策派轉為有限決策派了。
英特爾總裁:安迪·格魯夫(Andrew S·Grove)曾說,“路徑選錯了,你就會死亡。但是大多數公司的死亡,并不是由于選錯路徑,而是由于三心二意,在優柔寡斷的決策過程中浪費了寶貴的資源,斷送了自己的前途。所以,最危險的莫過于原地不動。 ”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做決策的時候,跳出一個“要做完美決策”的怨念,做一個當前資源下滿意的決策就好。具體該怎么做呢 ?
問自己三個問題:
如果現在不采取行動,眼前這個方案什么時候會完全失效?
如果現在還不確定方案,是不是不管什么方案,都沒法執行好了?
如果有更多的時間,你會有明顯更好的方案嗎?
對自己的實力你最了解了,如果再給你2周時間,你會有更好的方案嗎?
如果繼續猶豫下去,會影響其他重要決策嗎?
人生總是一環連著一環的,如果這個決定不做,會帶來其他的大問題嗎?
當被困住時,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就可以迅速做出當前最滿意的決斷。
一切都是最好的選擇。
一方面,看過去,那個時候你的認知、情緒、時間資源有限,那個選擇不完美,卻是你能做出最好的。
另一方面,看未來,其實你總是有機會根據自己的資源,在更恰當時間做更滿意卻不完美的判斷,這是一種修煉。
人生就是從各種不完美的遺憾里,長出最滿意的樣子。
人們總是不愿意面對自己已經損失的東西,從而做出維持現狀的錯誤決定。這個時候不妨想想:1、沉沒成本效應:如果交易失敗,在交易完成之前投入的成本,就會白白損失掉。于是在做決策時,會更多地考慮已經投入的成本。
2、鱷魚法則:假定一只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的面積越大。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機會就是犧牲一只腳。簡單來說,就是懂得止損。
這就是豐子愷說的,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假設每一天都是重新開始。
我們常常會有一個錯誤概念,我們花出去的時間、耗費的精力、花費的金錢,就只是花掉了,并沒有回報。但其實我們花出去的時間、精力、注意力等,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一種投資,并不是簡單的花掉。我們要用一種投資人的心態看自己的人生。而投資行為最核心的特點,就是需要取得回報,最好是高額度的回報。
為了獲得最好的回報,我們先來了解一個話題, 每個人都需要理解的三品:必需品、奢侈品和投資品。
必需品:就是滿足基礎需求,衣食住行,不用會死的東西。比如大米油鹽衣服,還有wifi。
奢侈品:是非生存發展性需求的商品,經常滿足審美、自我表達的需求。這個奢侈品的定義很寬泛,不是說豪車包包是奢侈品,比如我昨天買了一本70多元的設計書《干凈的錯誤》。這本書對于我的生存發展都沒有什么關系,只是我的個人喜好罷了。這也算奢侈品。
投資品:還有一個使用資源的地方,叫做投資品。投資不是為了滿足當下什么需求,而是為了在未來產生更多的資本,滿足未來的需求。
必需品、奢侈品、投資品是人生重要三品。左宗棠書房有一副對聯,上聯是“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我覺得有點這個意思: 投資要看高遠、奢侈要適中、必需品要有享福的心態,吃個饅頭也快樂得要死,這種人就有能力搞別的。
每個人都需要這三個品。缺了必需品,根本活不下去,畢不了業。缺了投資品,大學倒是爽了,畢業就苦了;缺了奢侈品,是個毫無個性的苦行僧,要正確地浪費點兒生命才好。
總之,要記得奢侈品的原則,要追逐大眾名牌,不如打造個人品位。最牛x奢侈品不是LV,而是做自己。在投資品和奢侈品上,有兩個極端都是坑。
1.? 青春就是用來揮霍的。聽上去很牛x,但是不盡然啊……因為青年、中年、老年都要揮霍!所以青春還是要有一部分用來投資的,最牛x的青春飯,是吃一輩子的青春飯。
2.? 青春就是用來奮斗的。聽上去也很牛x,但是中年、老年就不奮斗了嗎?每個階段都要奮斗,如果只奮斗不享受,人生就是個無盡頭,不會勝出的游戲,這樣的人生不過也罷。而且投資最關鍵的是花時間選品,不是找一個大神的承諾或者名人故事,然后自己往里沖。
最后,必要的時間管理、效能管理一定要學。
今日感悟:
1.更好的利用有限決策。不禁讓我想起了是留校還是繼續往前走的問題。最后從心出發,選擇留校。也許不是最完美的但是卻是最滿意的答案。這也是我糾結了半年最終的結果。用心去體驗這些經歷之后,再上升到理論就更容易理解了。更為重要的是,中間有幾個年長的一些老師,他們用他們人生的智慧給予我指導。在做有限決策的時候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另外一個案例是孩子要進北京市里上學還是在區里上學。幾位高人談話之后覺得必須讓孩子走出去。思維的認知,刷新了思維的升級,為孩子提供了不同的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產生了不同的結果。非常開心的是孩子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找到了他非常喜歡的老師。
2.關于奮斗的問題。不只是在年輕的時候,在中年甚至在老年都應該去堅決去奮斗下去。在中年去奮斗,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言傳身教。在別人督促孩子去努力學習時,而我沒有更多的廢話,我用我自己的行動,在向孩子證明,我很努力的認真的在生活。別人再督促孩子,并且抱怨孩子不學習的時候,而我一直在讓孩子適時的放下課本,多去外面走一走。我相信家長的身教重于言教。
另外在年老的時候,我們真的就放棄奮斗了嗎?國畫大師們仍然在80歲的高齡的時候仍然在全天作畫,理工大的老恩師依然寫書著說寫到凌晨2:00,一個個鮮活的例子時刻在提醒著我,人生每時每刻都要去奮斗,去爭取,去遇見更美好的自己!
3.關于沉沒成本和止損的問題,會影響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使得平時猶豫不決,經常糾結的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作為教師,不僅自己要學習,同時要把這一個心理學概念,交給自己的孩子。及時止損,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今天內容說的很多,但是真的很扎心 !刻苦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