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列舉了52個思維謬誤,私塾中摘取了其中23個進行拆解。這些錯誤可以說是隨處可見,例如幸存偏誤、過度自信、事后諸葛亮等等,然而是什么原因導致不斷的重復這樣的錯誤呢?
我將之歸結于對于世界的態度過于隨意,不夠認真、不夠重視。例如對工作隨意,所以日常散漫對待,總是要到臨近最后期限才開始匆忙趕工,最終即便能夠完成任務,但成果物的質量定然不如一開始就制定好每日的工作計劃,然后按部就班進行來的好,并且這樣的后果是反脆弱性極其低下,一旦發生任何狀況都可能造成影響的擴大,畢竟沒有足夠的、充盈的時間進行彌補。
即便學習了本書,如果不改變對待事物的方式,我認為自己仍然無法避免繼續重復這些錯誤,因為隨意、所以懶惰、所以大腦放棄思考,將一切都交給系統1(出自《思考:快與慢》)來處理,不去思考、認知事物的本質。自然而然的就容易被表象所迷惑,類似幸存偏誤、關聯謬誤等錯誤均由此而起,只要稍加思考就能避免。
改變大概是很困難的,隨意散漫的性格幾乎已經刻進了骨子里,但還是希望在一些具體的事情上所有調整,事有大小輕重緩急之分,小事情上隨意也就罷了,重要的事情還是需要審慎一些,雖然一直也是這樣去做的。學習本書對我的意義大概僅限于知道了一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