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媽的第42篇原創文章 懂/你/懂/娃
今天的專訪對象是我的高中女同學Nancy,在高中同學這個小圈子里她人緣極好,她總是慢悠悠的說話,慢悠悠的做事,不慌不忙,好像不問世事,過的甚是有點閑云野鶴的姿態。
記得我猶豫從北京回到家鄉的2012年,我倆見過一面,當時她從體制內辭職不久,報了一個茶道學習班,我倆就約在了所謂的茶館見面,那時倆人都處在迷茫狀態,后來有幾年沒有直接聯絡,只知道都結婚生子了。
今天的約訪,我想看看她這幾年有沒有走出那時的困惑迷茫,慢慢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也想看看這位閑云野鶴般過日子的老同學背后到底在想什么做什么。
Nancy,絕對自由職業者,踐行著“做個自由的靈魂,多讀無用之書”。在欲望紛雜的世界中,努力尋找質樸生活。曾經供職于高技術材料研發行業,觸電過最早的網站運營。后作為幼兒英語教師混跡于北京。在不經意間,接觸茶道而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如今,作為茶道老師,她努力探究將國學與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相結合,引導感受“天地有大美不言”的美學理念,通過茶道、花道、禪修等方式涵養仁人,在生活中養成君子之氣,在心靈上尋求安然。熱心公益,作為“永源公益基金之國榮永續基金”的參與人之一,推行女子教育和教育公平及平等化。
1 體制內一眼望穿的恐懼
高考那年,她順順當當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畢業之際又毫無懸念的進入到對口的科研單位,作為一個外地生源,能在北京名牌大學就讀并且拿到這樣令人羨慕的鐵飯碗,本該是非常珍惜,可她坦言現在回頭看那一切都是一種被動的在生活,順其自然的被動選擇而已。
在體制內工作了幾年后,她發現那種一眼望到底的路子實在太令人恐懼了,有的人可能覺得這樣穩定的工作帶給內心的是妥妥的踏實感和安全感,可是對她而言,真的是恐懼,她反復問自己:我要在這里重復著一年好比一天的狀態嗎?我真的喜歡這樣活嗎?這種內心的不適應讓她最終決定辭職出來找尋自己內心真正的自己。
2 閑下來后發現所愛
辭職之后閑下來的時間就是非常自由的了,于是就想從興趣中找一兩件事來做,在做得過程中會發現自己是真的喜歡。
源于小時候對傳統文化的喜歡,她報了一個茶道學習社。接觸到茶道、花道,也是因為它們融入了很多文化的要素而且文化多元化,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流派,這里面就很好玩了。比如中式的花道就是看似很生活化很隨意卻內涵了很多規律在里面,而日式的花道就非常有儀式感。茶、花、香等等都是對文化不同的表現方式和延展,本質上都是有文化聚合著。
除此之外,她開始閱讀英文原版的哲學書籍,從哲學的層面再去深入的理解文化也蠻有意思的。
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也源于兒時父母的影響,小時候父母很少買國內的比如《金剛葫蘆娃》之類的故事書而大多是歐洲的童話故事書,而父母也喜歡歐洲的哲學,家里總有很多西方哲學的書籍,大概初中時候她第一次接觸到西方的文學作品,比如《傲慢與偏見》,對西方的文化好像一直比較有興趣琢磨。
3 多讀無用的書,做一個自由靈魂
她說我們這代人還是很有擔當精神的,從賴寧的故事到雷鋒,從小到大一直被灌輸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于是讀書也是以有用為中心來布置。
可是到后來越來越發現,自己那些真正的興趣卻越來越向“無用”之地靠攏,看上去沒什么現實價值,卻給予自己內心踏實的感覺。
她現在讀茶經、郁離子、浮生六記......靈魂更加自由了。
正應了羅素那句話:年輕人應該多讀些無用之書。
4 學習:邊分享邊打磨
她現在是一邊繼續學習,一邊開始嘗試做輸出,做茶社的一些公益課程,比如去到很多小學給小學生們講學,分享從茶道出發的中國傳統文化。你會發現學的過程中又會冒出來很多新的東西,所以還要不停的在實踐中琢磨課程的設計以及展現方式等,邊輸入邊輸出是精進學習的一個不錯方法。
5 她與自己相處的“自然”之道
自己和自己相處是不是一個舒服的狀態,其實大多是騙不了自己的。
接納心
她說對很多事情沒有分別心,不去參雜個人的厭惡等情緒,保有一種人文關懷,比如臺灣的學者蔣勛,他講的紅樓夢就有一種憐愛在里面,有很強的接納心,沒有尖銳的批評或者帶有個人偏見的一些情緒,都沒有。
美、廉、靜
小的時候我們每個人要的其實很樸素,長大后要的就變得多起來,最后其實應該再回歸到那個本心,就是要的很少或者是那些很樸素的東西,比如美、廉、靜。
剝洋蔥式自省
有的人天生有很好的自省能力,他們了解自己就像是在剝洋蔥,一層層剝離外界的干擾,最后發現真實的那個自己。有些人沒那么高的自省能力,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始終保持孩子般的心態,好奇,保有對未知事物的樂趣,這樣在接觸的過程中就能慢慢發現自己真實的一面。
她所理解的“匠人精神”
以前我們都是先有功利性,再去做事,而實際上這個邏輯應該是這樣的,先去做你認為真正對的事,然后不斷的積蓄,打磨你自己,不以經濟回報為目的的事反而會收獲更大。
就好像匠人精神,什么是匠人精神?一定是先去做,做的極致,在過程中提供給他人更好的東西。
追求美沒有門檻
在外人看來,有些人覺得不懂哲學不懂美學就欣賞不了與文化沾邊的東西。其實不是的,這并不妨礙普通人進入這個圈子,這些事本身是沒有太多目的性的,甚至是有點懶散的感覺的,只要你內心追求美,比如你只是單純的喜歡花,喜歡茶,那就可以加入進來,慢慢的你才會發現花不僅僅是看的美觀,它還能體現更多層次的審美和寓意。
通過Nancy的成長故事,我最深刻的收獲是當你不在你真實的那個你的軌道上時,無論你走到哪個階段,它總會以一個什么樣的方式跳脫出來,提醒你或是警示你,讓你感受到就是哪里不對了,而一直習慣于被動選擇被動生活的我們,其實真的要讓自己牢牢把握主動性,找到一個和自己相處,和這個世界相處非常真實和適合的方式,固然我們都在喊我要成長,但是成長從來不是外人的事,不是長成另外的某個人,甲或乙或丙或丁,而是緊密的和自己有關,是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始終保持孩子般的初心,要的簡單而樸素,用一顆接納的心來處事,找到那個和自己相處,和世界相處最自然最真實的狀態,最后成長,長成自己的樣子。
非常感謝大家的陪伴, 本期音頻版見喜馬拉雅“動媽2017”《動媽專訪》專輯。
附:受訪者Nancy, 80后寶媽,自由職業者,一級心理咨詢師,高級茶藝師,高級營養師。“永源公益基金之國榮永續基金”的參與人之一,推行女子教育和教育公平及平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