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我家門口有所小學,每天早上我上班騎車經過時,無論早或遲,總會看到三五個媽媽聚在學校門口閑聊。孩子們早已開始上課,諾大的校園除了樹和鳥在說話、孩子們上課的聲音,還有就是耳邊不時飄來的媽媽們的說話聲,而話題似乎永遠是孩子。
02如果沒猜錯,這幾個媽媽應該是“全職媽媽”,或許她們一天的全部生活就是接送孩子、照顧孩子生活的點滴,陪伴孩子放學后的所有時光。都說“陪伴是最好的愛”,“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難道只有長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才能和孩子保持親密的關系嗎?相反,如果是無時無刻不盯著孩子在做什么,再加上絮絮叨叨的指責或干涉,不僅會讓孩子手足無措甚至反感,反而會加劇母子間感情的裂痕。所以影響孩子未來發展的最大因素應該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而不是時間。如果陪伴能給孩子帶來思想的交流,幫助習慣的養成,解決孩子的困惑,這種陪伴才是積極而有意義的,因此提高陪伴的質而不是簡單量的堆積,反而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力。從小我經歷的家庭教育環境是,放學自己回家,媽媽下班回來燒飯,晚上吃完飯一家人會散會兒步,然后在燈下的餐桌上爸爸在一邊看書畫圖,我在對面寫作業,幾乎每個周末,媽媽會備些好吃的,然后我們一家到外面野餐。長大后我也為人父母了,小時候的生活記憶便永遠定格在父母伴我成長的這段看起來在平常不過的時光,但卻給我日后的獨立學習與生活帶來了樸素的影響,長大后能夠做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幸福的家庭,每天很努力的向上,這不是父母陪伴最想要的結果嗎?
03或許每天早上的這段聊天時光會加深幾個媽媽間的感情交流,獲取更多自己無法探知的信息,不是說培養一個優秀孩子,除了拼孩子、拼爹外,還得拼信息嗎?借鑒前人的經驗本是件好事,但更多媽媽不是依照自己孩子的特點,沒有自己的長遠打算,選擇了心急火燎的“跟風”,殊不知這種看似最簡單的方式,其實是因為沒有目標,產出最低的方式。今天和別人聊了說是某個牛娃之所以學習成績好,是因為上了某某培訓班,明天又聽說另一個牛娃是因為做了某本習題集考試成績才提高的,于是乎,媽媽們不敢耽誤孩子任何學習的機會,忙不迭地給孩子報這個班、做那個題,最后弄得孩子疲于應付、家長疲于奔波。試想,孩子的時間被塞得滿滿的,他又怎么會有時間去玩,去讀書、去思考呢?我的一個閨蜜,女兒學習成績優秀,小小年紀思想深度遠超出同齡孩子。她也上培訓班,就是英語和畫畫,四年級時她就獲得了獲得“希望之星”英語比賽南京賽區的一等獎,但你能想象這么一個在講臺上激情四射、侃侃而談的女孩子曾經是一個多么內向、不善于交流的小女生。她的媽媽每天堅持在QQ空間寫下女兒一路成長的點點滴滴,這么多年來,從未間斷過。而爸爸則是扮演了“木匠”的角色,給女兒做樹屋、做秋千,做作實驗用的各種器具,讓孩子的童年不僅僅是學習書本知識,而是慧學慧玩慧生活,我想這種陪伴應是孩子長大后最感激的陪伴吧。
04我們每天對孩子說的最多的話是:“孩子,你要珍惜時間”,殊不知,在不知不覺中,大人卻成了最善于揮霍時間的人,每天看朋友圈、發微信,時間就這樣在指縫中溜走,但錯過的卻是生命中的燦爛與精彩。我真想告訴這幾個媽媽,或許,該想想我們自己應該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活出怎樣的人生,擁有怎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