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5日,農歷己亥年大年初一,根據劉慈欣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正式上映。在決定去電影院之前,簡單了解了一些影片的宣傳,也看了劉慈欣那條微博。我并不是心疼那個電影票錢,實在是不愿意花著錢去電影院買欺騙或者去體驗被愚弄的感覺。對此,我幾乎無能為力,只能抱著買彩票的心態去看看。
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我初讀是在2009年前后,和作者其它的一些作品類似,在一個壯觀的背景下,用其獨有的敘事、細節描寫,逐漸勾勒出整個故事。在大背景的設定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一瞬間變得極為生動,只要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停地聯想到故事背景,很容易感受到宇宙那種浩瀚的氣勢和整個人類乃至地球的那種脆弱與孤獨的強烈對比。劉慈欣用這樣的寫作手法來處理故事情節,的確難能可貴,堪稱一絕!
《流浪地球》原著劇情概覽(沒看過原著的請自行斟酌是否繼續觀看):
原由:太陽由于自身的演化,逐漸步入恒星的暮年,在這個階段,太陽內部的氫轉化為氦的速度逐漸加快。這個過程中太陽會發生多次被稱為“氦閃”的劇烈“爆炸”,每一次“爆炸”,太陽的體積都會突然增大,之后又“收縮”。在經歷多次“氦閃”之后,太陽的“能量”也隨之消耗殆盡,最終會變成一顆密度較小,但體積非常巨大的“紅巨星”。這顆“紅巨星”的體積會大到遠遠超過目前地球的運行軌道,也就是說地球會被“吞沒”。事實上,地球極有可能在“氦閃”的過程中就已經被“汽化”,根本挺不到“紅巨星”的階段。地球上的科學家們發現太陽內部活動異常到預計出現第一次“氦閃”,之間大約400年。
“流浪地球計劃”時間表:
1. 傾全球之力建造上萬臺“重元素聚變”發動機,這種發動機的燃料是“石頭”,可以把地球上的山脈當成“燃料”
2. 剎車時代,利用地球發動機反推,使地球停止轉動(計劃38年,實際42年)
3. 逃逸時代,利用太陽引力逐步加速地球,使其達到逃逸太陽系的速度。繞行太陽15圈,最后一圈的遠地點在木星軌道,利用木星引力最后一次加速,達到逃逸速度。
4. 流浪時代(I - 加速),達到逃逸速度后所有發動機全功率運行500年,將地球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然后以此速度滑行1300年
5. 流浪時代(II - 減速),滑行之后再進行500年左右的減速,抵達4光年外的半人馬座比鄰星
6. 新太陽時代,再經過100年左右,利用發動機將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使地球成為比鄰星的一顆行星
整個過程預計持續2500年,大約100代人。如果把這個時間和我們現有的歷史做個比較,假設今年地球已經泊入比鄰星軌道(公元2019年),那么,我們的出發時間大約是2500年前(公元前481年前后)的東周列國時期。那個時期有孔夫子(剛去世沒幾年)、越王勾踐、吳王夫差、西施.....,秦始皇在此220年之后才出生.......
原著中描寫了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都發生了哪些改變,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倫理、道德在那個背景下,是否還繼續存在。一群在地底下長大的孩子們,從未見過星星、太陽,甚至連白天都沒有經歷過,在這樣的社會中成長的人們會展現出什么樣的生活狀態?在拜讀原著的時候都可以略窺一二,可以引發我們無數的“幻想”與推理。
《流浪地球》電影劇情概覽(大量劇透,沒有看過電影的請慎入):
故事的大背景和原著一樣,電影的主要劇情發生在逃逸時代的最后階段(木星軌道附近)。在即將進入木星軌道,利用木星引力做最后加速的時候,由于發生故障,有好幾千臺“行星發動機”熄火,導致地球推力不足,運行軌道出現偏離,地球向木星墜落,并有可能在墜落的過程中被木星引力撕碎。主計算機很快計算出已經錯過修正軌道的機會,就算發動機全部重啟,由于總推力相對木星引力太小,已經不足以將地球拉回原計劃的軌道。聯合政府(五常,美英法中俄)的決策是:啟動種子計劃,舍棄地球(在地球運行的前方,還運行著一個大型空間站,該空間站運行的目的是確保地球航線的前方安全,及時清除地球航線前方的隕石等威脅。種子計劃就是將空間站做為延續人類文明的載體,因為空間站上有足夠多的人、基因庫、種子等。將空間站及時進行變軌逃離木星,從而延續人類文明)。真相在所有發動機修復之后公布,大多數人都已經絕望。這個時候,主角一行有了新的拯救計劃:修改赤道附近大型發動機的程序,讓發動機尾焰的噴射高度盡可能高,想借此點燃木星大氣和地球大氣交匯處的氫氧混合物,獲得“爆炸”后的反推力,將地球推離木星,然后再利用“行星發動機”再次改變地球運行軌道,繼續“流浪地球”計劃。事實上,主計算機早已測算過該方案,發動機尾焰根本達不到能“點燃”木星的高度。這個時候,在空間站上工作的劉培強(吳京),以自殺的方式將空間站駛入“行星發動機”的尾焰,點燃空間站上的燃料庫,從而讓尾焰到達“點燃”木星的高度。計劃最終成功,地球成功被推離木星,“流浪地球”計劃繼續得以執行。
《流浪地球》電影評論:
一、直觀感受(優點)
電影開場后不到20分鐘,我暗地里慶幸,今晚這個電影票錢肯定沒有白花!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硬科幻電影,或者說科幻電影。我不是針對誰,之前所有的打著科幻招牌的中國電影(包括港、澳、臺),全都是只有一點點科幻元素的偽科幻(這里沒有引號!)。《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場景和道具細節!效果非常好,很精致,非常好地貼合劇情,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簡單地說就是:像那么回事了!特別是救援車外形,空間站外觀、內景,飛行器,行星發動機外觀,地球視角的發動機外觀,地球、木星運行軌跡,演員的裝備等等......我只能驚嘆太棒了!這在之前國產的科幻類電影中絕無僅有!劇情節奏的把握、演員演繹也都能感受到滿滿的誠意。偶爾還能有一些幽默元素,比如說“你管這個叫針?........”,都還不錯的!
總的來說,我覺得《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的路子走對了,整個劇組的態度正常了,電影自然就達到一定的水準了!剛才看到有人說《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我個人覺得這個說法絲毫不為過!
二、美中不足的地方
1. 故事背景交代和鋪墊的略有些簡單。對于我這種讀了N遍《流浪地球》、《三體》、《球狀閃電》、《超新星紀元》的人來說,故事背景早就爛熟于胸。但如果是通過電影初次接觸,估計會有點“一頭霧水”吧。
2. 已經有大片的樣子了,但是情節的支撐、語言的支撐明顯力度不夠。情節嘛總覺得有點飄著沒有深入,在一些對劇情有轉折作用的點上,氣氛烘托和那種從懸念到茅塞頓開的感覺還不到位,處理的有點簡單和倉促了(大家可以關注一下周倩掏槍打“火石”那一小段,還有劉啟悟出可以用發動機尾焰點燃木星那一小段)。語言(臺詞)的問題最大,不管主角還是配角說的話都太“嫩”了,嗓音、語氣、語調都欠佳。一些想營造幽默的地方,總覺得少幾句畫龍點睛的“閑話”來襯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