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小學寫作文時,我們在寫什么鬼

前陣子在網(wǎng)絡(luò)上經(jīng)常看到別人轉(zhuǎn)發(fā)一些孩子寫的詩,那些詩句純凈,充滿想象力,像一顆顆圓石子在清水里,毫無渣滓。我又想起以前在幼兒園工作,有個媽媽把她女兒口述的詩記錄下來,文字純真爛漫,很有意思。

可當年我呢?小學時在古板的語文課上,在古板的語文老師古板的目光陰影下,我們在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寫著古板的作文。面對著作文紙,個個撓腮抓耳,皺著眉咬著筆,在座位上一副苦大深仇的樣子,顫顫巍巍要動筆,又停滯了。佛家說:“諸漏皆苦。”就是形容這一群寫作文的小學生的心緒的。

有一回,老師布置一個作文題:“我的父親”,又跟我們強調(diào)寫人物,要突出人物的美好品質(zhì)。美好品質(zhì)?這得琢磨,哎呀,當時還沒出來“八榮八恥”,不然那八點可以逐個套。不過搜索枯腸,我還是想出了一些真正的美好品質(zhì):舍己為人、見義勇為、樂于助人……天哪,我竟然想出這么多的四字成語,心里竊喜。腦海里涌現(xiàn)許多耳熟能詳?shù)母锩攘摇⑽鋫b電視劇里的郭靖蕭峰以及咸蛋超人奧特曼等等,想起他們的豐功偉績,江山如此多嬌哪!他們身上都是有硬邦邦的美好品質(zhì)的。

我回過神,扣題想到我老爸,可這些四字成語都套不到我老爸身上呀,他太平凡了。要“突出”美好品質(zhì),肯定轟烈一些的事件,可我老爸是一個安靜不生事的人呀。我簡直有點怨我老爸了,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父親,居然沒有為兒子的作文提供一點兒素材……沒辦法,算了,干脆找一個突出美好品質(zhì)的事情往老爸身上套。對了,見義勇為!我想了一圈,好像生活周圍也挺少發(fā)生見義勇為的事情。……有了,跳到河里救落水的孩子,這就挺見義勇為的,況且我老爸水性也挺好的。

于是我就戲精上腦,在腦海里過了一遍老爸救落水兒童的事情。可惜,文筆太差,這個事情經(jīng)過寫得太干澀,簡直有點對不住老爸,沒有“突出”老爸見義勇為的美好品質(zhì)。最后,作文的評分也不高。

還有一回,老師布置的作文題是“我的同學”。有個同學居然寫我——《拾金不昧的小鴻》,我拾金不昧?我的覺悟有這么高?我使勁回想,好像以前沒撿到過錢呀,他什么時候看到的?!你不能由于我上學期拿了“三好學生”的獎狀,你不能由于我長著一張正直的臉蛋,就“誣陷”我拾金不昧。那不該呀。我倒是上學路上經(jīng)常幻想著撿到一沓人民幣然后去買零食。你這樣寫我,以后我要真的撿到錢,都不知該去買零食還是拿去上交了。

小學生常常寫作文撒謊,杜撰見義勇為、拾金不昧之類的事情。我想,這是由于課本教材里的很多文章都在赤裸生硬地去宣揚道德,去說教;而老師也特別喜歡把這類抽象的大道理從具體事件中拎出來,想要加深學生的印象。

但孩子需要的是內(nèi)在的道德感,這源自心靈的強烈體驗,是一個過程,是內(nèi)在的一種隱秘“包裝”,而不是知性上的確認。這種知性確認是直捷的,但不是有效而深潛入心的。

孩子容易用這知性上的抽象認知去套生活中的事件,但這類事件在生活中往往是稀缺的,他們只好去杜撰,造成無味的撒謊。

況且這種道德教育造成的后果是,只關(guān)注到行為本身。而善,不源自行為本身,而是行為的動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