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自己親身經歷,很難會有這種體會。記得在08年時自己開始第一次開店做生意,開業時自己有事不在店里,突然間心里衍生一種想法:這個時間雖然我不在店里,正做著別的事,但是在店里有人正在幫我買產品掙錢呢!這是一種奇妙的感覺,從來沒有過這種感受,只有在那一刻,突然意識到這個就是做老板的感覺與心態。
任何一個生意或事業都像是自己的一個作品或者是像自己的孩子,凝結著自己努力呵護,希望他長大的各種復雜心情。在這種心態的作用下,面對負面反饋聲音,就很容易產生保護與防御的念頭。因為自己付出許多心力,當然希望別人能夠說好,但是沒有十全十美的產品與服務,當產品或服務被別人質疑甚至于是挑戰時,不自覺的就會認為:自己很厲害,創造這一門生意或事業,付出了這么多心力,做出來的東西不會不好,如果你們覺得不好,那是不懂得欣賞。我能做出這些東西,你沒有做不出來,那么你們就應該要聽我的。
這種心態其實在工作中蠻常見的,在工作的崗位上只要自己負責一件事情,但是最終沒得到正面肯定,面對負面反饋時,也很容易出現防御的心態。而且人的心理會開始不斷「合理化」自己的各種做法,找到各種證據來證實自己并沒有做錯或者自己做法是正確的。但是仔細想想,工作中的績效應該是由結果來評價,而不是計算付出的辛勞和努力。查理芒格曾經說過“在手里只有一把錘子的人眼里,世界就是一個釘子”。當認知太狹隘,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太少時,就很容易自以為是。
面對負面的反饋,我們應當有正確的心態。負面反饋表示我們提供產品或服務並沒有滿足需求。舉個簡單的例子,海底撈火鍋生意這么好,許多人認為市場份額很大也想分一杯羹,也開個火鍋店。所以市場上的火鍋店猶如過江之鯽,三步一小家,五步一大家。現實總是會給夢想澆一盆冷水,為什么客戶不管排隊排得再久也是願意海底撈。這時當然還可以自怨自艾,顧影自憐,認為自己很努力很用心,只是客戶不懂欣賞,不是自己的問題。但是深入一思考,發現這樣想對生意沒一點幫助,也無法改善任何情況。因為市場反饋已經告訴我們,在產品、價格、服務這三個維度,做的不到位,甚至于有偏差,無法超越競爭對手,所以客戶用人民幣表達了最真實的想法。
如果我們換種思維模式,在一開始就要思考如何把產品賣得很好,如果沒有辦法賣得很好,那表示我們做錯了些什么,客觀的面對市場的反饋。另外,站在「產品思維」與「用戶思維」的角度,思考商業的本質問題,如何滿足客戶的剛需。還是以火鍋店做例子,要開一家火鍋店,首先必須站在用戶的角度來思考,到火鍋店消費到底是滿足了什么需求:吃飯。是的,這是基本的剛需,但是我們深入思考就可以發現客戶到海底撈消費絕對不止只有滿足吃飯這個簡單的需求,一定還有另外的剛需,才會讓客戶選擇到海底撈,這個需求是什么呢?就是「社交」。當清楚了解到客戶的剛需之后,深入研究市場里頭的細分領域,找到可以突出自己的特點,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找到立足點。
所以,我們在打造產品或提供服務時,面對各種反饋意見,尤其是負面的反饋,一定要有正確的心態。因為負面反饋是反應客戶真實感受,也是提供調整、修正最好的方向。只有自己的認知越開放,心態越平和,廣納各類的反饋意見,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