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柴靜《看見》
記得最開始和這本書相遇是在2015年一次聚會。介紹人是我的大學同學,一個非常文藝可愛的女孩子。在她的身上,有我永遠也學不到的冷靜與沉默,亦有我永遠做不到的堅持。
買這本書是在2016年,那時這本書郵回來,我打開包裝,發現它實在是太厚了,再用手一翻,發現字又那么小,給我第一個感覺就是看它眼睛肯定太累,又覺得自己應該沒有什么能堅持下來的動力。那時對于柴靜沒有什么過多的認識,覺得這本書應該沒有什么可以吸引我的地方,之后便把它隨手放在書架上,就那樣擺著,不再翻開……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我終于與2017年的7月初把這本厚厚的書看完,并深刻地覺得沒有在剛買回來把它讀完是我2016年人生的失誤與遺憾,不過峰回路轉,現在讀完它也算是沒有與它錯過!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實,文中并沒有用優美的詞句組合堆砌,沒有磅礴的感情抒發喚起讀者共鳴,沒有深刻的評論引人深思自省,沒有過多出奇的寫作手法來別出心裁,沒有巧妙設置的文章結構吸引讀者興趣,但就是有一種說不出來感覺,那種感覺貫穿著全書,吸引著看書的人,讓你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有一種你不是看書的人,而是參與整個過程的人的感覺。我從看完書的那一刻起,發自內心,欽佩柴靜。
我就生活在這里,沒有完美新世界,沒有需要等待的未來,沒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通過跟誰比較才能判斷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時,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靜《看見》
在我內心深處,從兒時開始,一直有一個小小的微不足道的夢想,那就是我想成為一個用自己寫出來的東西來引起別人情感共鳴的人,像柴靜一樣,但并不需要別人一定要贊同我或者否定我什么。每次想到這時又覺得很迷茫很害怕,自己如滄海一粟,真的太渺小了。每次讀到好書,自己總會捧著它好幾天,最后躺在床上,把書蓋到頭上,感嘆自己這輩子是寫不出來這樣的作品,然后自言自語,泰戈爾曾說“星星不怕顯得像螢火蟲那樣”,可是他不知道,螢火蟲從來也不敢將自己與星星比!
這一次,當這種感覺仍然充斥著自己的內心時,我可以靜靜翻開柴靜的《看見》,里面引用了曼德拉說過的一句話,我想讓這句話作為我永遠的支持者。他說,如果因為怕別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覺得該做的事情,把它隱藏起來,那就等于說誰都不能做這個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來讓別人看到,那就等于說誰都可以這樣做,然后很多人都會這樣做。
現在的我就是這樣做的,每天都堅持寫一點點,不為寫的多好,不為發表出來給大眾閱讀,只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做自己應該堅持的事。我知道堅持兩個字十分不容易,但空氣中飄散的是無限可能,相信經過自己一番努力終會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我問盧安克:“我怎么老沒辦法改變我的弱點?”他說:“如果那么容易的話,還要這么漫長的人生干什么呢?”——柴靜《看見》
謹此獻給在這個夏天默默一點點努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