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關于新媒體運營轉型的文章,來自喬布簡歷。對于一個剛剛進入一家創業公司什么都不會的情況下被任命為公司的所有社交媒體運營,(是的,我們公司就是這么不重視運營,竟然叫一個新人獨自打理)真的有很多困擾啊,這篇文章提到的問題都是我正在困擾的,所以我打算做一下總結,理一理接下來的作戰計劃。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了兩個問題:一是做新媒體運營的這段經歷的價值在哪兒,二是可以往哪個方向轉。
作者用自己多年的新媒體工作經驗來講述這兩個問題。新媒體運營是一份變化特別快的工作。前幾年微博很流行大家一窩蜂去做微博,現在微博淡了,公眾號又火了,還有各種形式的H5游戲。你無法預知接下來什么社交媒體會大火,沒辦法提前修煉好技能。你也沒辦法休息,因為休息一會你就會跟不上新媒體的步伐,其實就是跟不上大眾的口味。
所以作者說做新媒體的經歷他我成長也很大,不僅僅是文案能力的提高,PS作圖水平和審美的提高,還有為了研究H5自學的前端代碼能力。這三樣技能我現在正在苦苦修煉著,沒辦法我就是這么一個認定一個行業就會跟它死磕到底的人,即使什么都不會。
這三樣是一個新媒體運營的基本功。高級點的是明白要用什么樣一種思維做新媒體。合格的新媒體運營需要做到
1.理解產品
一切不離產品,脫離產品的運營等于0。很多做新媒體運營的同學喜歡發段子,發雞湯,這樣數據會很好看,轉發很多評論也很真實,但沒有人談你的產品這件事就毫無意義。現在流行一種廣告文案,前面寫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后面引出真相,xxx產品廣告在結尾閃亮亮地出現了。前面的文章是為了增加閱讀量的,閱讀量多少代表有多少人看過這個產品了。可是,效果怎么樣呢?這一點我也只能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上簡單地講一下,我們每天閱讀各種各樣的東西,其實都是因為要打發碎片化時間,或者吸收自己想要知道的訊息。我們都有選擇性閱讀的能力。所以最后留下的都是自己感興趣的。你說一篇文章,吸引人的點是跟產品特征沒多大關系的文章上,那產品怎么可能讓人記住。
所以,作者簡介說新媒體運營的第一點在于理解產品,到什么程度?熟悉產品的歷史及每一個功能點,理解用戶的使用場景,知道產品最吸引用戶的點在哪兒,能快速定位并解決用戶提出的所有問題,甚至對產品本身有自己的思考。恩,這點我非常認同。也是我覺得作為一個企業新媒體運營最需要學習的地方。怎么樣講好公司的故事,產品的故事,以及產品和用戶的故事(其實這個就是使用場景啦,讓用戶知道這東西干嘛,怎么用)這個是最難的,我把它列為每日必修。
2.了解用戶。關于這一點要探討的主要是了解用戶的渠道啦。我曾經陷入了一個坑,就是經常關注一些類似于95后特征數據報告的用戶群體分析報告,最后發現它們都乖乖躺在我的收藏夾里,并沒有什么卵用。其實后來我想了一個自己的方式。我們公司是做硬件產品的,智能家居,所以我想要買智能家居的主要是些什么人呀,首先,就是買了新房準備裝修的。這些人買的可能性最大。所以,我就經常逛他們會去的網站,比如一些裝修網站論壇,看看他們比較關注的問題。找到切入點,也許就能好好地打一次廣告了。除了要裝修的人群,還有些潛在用戶是喜歡科技產品的年輕人啦,所以我會逛一下百度未來商店,京東智能這類科技產品網站,看看大眾的喜好,從銷量,眾籌數量就可以看出來了。其他的么,每天看下智能家居新聞,物聯網新聞,知道個行業動態就好了。以上是我自己總結的工作計劃。其實現在還沒有完全做到,不過我要努力把它培養成我的每日習慣,既然入了坑,就好好研究一下這個坑吧。
3是要懂傳播
現在微博上怎樣最吸粉,微信上用哪種方式能夠引爆朋友圈,大家都在做的H5頁面有什么訣竅能夠讓粉絲愿意擴散。形式一直在變,但方法論卻沒有變過,那就是傳播的邏輯,引爆點、傳播節點、傳播形式三個要素。以上是喬布簡歷小編說的,不過作為一個運營新人其實不太懂這幾個字的內外門道。我理解的是傳播=引爆點+參與感+驚喜感。聽起來怎么和小米的套路有點像,其實就是總結了小米的傳播思維。小米確認很懂得搞營銷。我現在在做的就是找到自家產品的差異化特征,找到這個特征和用戶的聯系,然后總結出一個朗朗上口用戶過目不忘印象深刻的廣告文案。再設計一個活動,讓用戶參加,把產品傳播出去,最后,當實現銷量之后,在產品的質量,包裝和服務上做出驚喜感,讓用戶感到驚喜,口碑傳播就有了,品牌粉絲就有了。以上是我的美好計劃,現在還卡在第一階段。新媒體運營真的是一項很挑戰人的工作啊,考驗的是你多年的閱歷,學識,修養,見聞很多很多的因素,所以很多都還停留在理想階段,現實還很骨感。其實我正眼巴巴地盼望著老板能找個新媒體運營大神回來,這樣公司品牌才能快速起飛啊,感覺我現在還在開拖拉機!唉。
??
感謝知乎網友@白崎 的分享,感謝喬布簡歷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