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好像對下雨這件事都不怎么反感。向來對散文和詩歌不太有耐心品讀,唯一印象深刻的幾篇竟然也都跟雨有關。像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等你,在雨中》和戴望舒的《雨巷》,每次讀它們都覺得文中的主角就是自己般的身臨其境。一抹淡淡的憂傷,一抹淡淡的釋然。那種感覺很難說得清楚,也許是惆悵,也許是訴說,也許是釋放,也有可能是滿足。總之詩中的那場雨就是落到了我的心底、體會著那一份意味深長。
年少時拒絕打傘,喜歡在雨中狂奔,大力一腳踩入積水時,水花四濺,而水中的鞋卻是干干的,沾不到一點兒水珠子,反倒是蹦跶在空中的另一只腳可要注意,一不小心便會被濺出的水簾澆成落湯雞。只有把腳抬得更高,高出濺水范圍,速度夠快,快到水來不及散落,才有可能確保萬無一失。這樣的經驗讓我想到“城門失火 殃及池魚”,生活中很多隔壁的斗爭卻沒有商量地讓周邊的無辜者卷入其中,成為事件的犧牲品,又想到“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當我們為著世俗小事互相怪罪,相互中傷時,又怎么看得清事情的真實?弄來弄去到最后才發現,當初的起因在自己情緒爆發時所認為的“殺伐果斷快意恩仇”中早已忘記。又不由得想到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心境的高度才是決定處世的態度。
是呀!有的雨是用來洗滌心靈的,有的雨卻是用來澆灌耳膜的。用耳朵聽雨聲,最有感覺的當屬類似昨天上午的那場陣雨了,毫無預兆的你便聽到窗外拍拍噠噠的一陣鼓點,雨便落下來了。不急不躁的想來就來,想停便停。不糾結不遲疑,不拖泥帶水。像完成任務似的離開,讓人摸不著頭腦,抓不住根由,又像一位俠客表演了一場高規格的惡作劇,它可不會在意你怎么想,會怎么做。但又如此真實,感覺每一滴“鼓聲”都敲在了我的心底。那么的踏實而有力量。讓人豁然開朗:人生中無論遇到什么事情,成功也好失敗也罷,你都無需花太多時間去沉浸去迷戀那個中滋味,收拾好心情繼續朝著目標努力邁進就好。畢竟只要不是終點,沿途的暫停都只是為了看到更好的風景。就算到了終點,回過頭來,這一路上確定自己已拼盡全力,就算有遺憾,也是一種遺失的美好。
帶著一場雨的情愫去感受生活中詩和遠方的精彩吧!幸許,收獲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