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們的寫作課》這本書上有好幾個吸晴的亮點,講真,吸引我的不是“大師們的寫作課”這幾個大字,而是“好文筆乃大智慧”、“好文筆是讀出來的”這兩行小字,他們貌似是書名的陪襯,但在我看來,要比書名更吸晴。
經過白天的碎片時間利用、晚上的床頭閱讀時光,我深刻體會到了,之于“寫”,“讀”是多么地重要,之于“讀”,“消化吸收”又是多么地重要。
作者舒明月,匯集了48位傳世作家的寫作秘笈,28個巨匠運斤的文筆技巧,我非常佩服作者,能夠有這么廣泛的閱讀,才有了集成這個手冊的素材,俗話說得好,你想舀出一碗水,你得先擁有一桶水,讀完這本書才頓悟,我的問題不僅僅是讀得少,還讀得淺。
1、為什么寫了這么多還是寫不好
有人說多寫是硬道理,多寫固然重要,但是卻不能盲目地成為“事倍功半”的犧牲品,在“技能篇”中作者提到的“尋找大師們的寫作密碼”,讀后感觸頗深,寫作是有密碼的,需要我們用心去解析,有時候一個標點的醞釀,都會改變文章的韻味,這給我了一個很好的提醒,有時候在寫文章的時候,忽視了標點,認為大家關注的是文字本身,而句號、逗號的貌似起不到重要的影響。看到文中舉的幾個例子,也終于信服了,如果我們連標點符號這種細節都能盡在掌控了,文字一定會變得更加精致。
從今天開始,關注標點,用標點為工具,給自己的文字增添些許精致。
2、為什么聽了這么多課還是寫不好
對這本書產生興趣是因為聽了一堂舒明月講的微課,講真,我聽過的微課有很多,聽大家分享寫作技巧,每次,在聽的時候都熱血沸騰,在聽完之后,提筆寫的時候,又不知所云了。為何,有人寫了一個故事,就火了,而我也寫了個故事,卻無人問津呢?后來總結,是自己傾注的感情不夠,或者沒有真情實感的感觸,憑空編造是編不出感情來的。正如文中所說:“冷”心腸寫不出“熱”文章、高手對決,比的是情感深度。每個人的情感世界都不一樣,要想讓別人能在你的文字中產生共鳴,必須注入感情。很多經驗只能借鑒,是不可復制的,必須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才會真正見效。
3、為什么讀了這么多書還是寫不好
每當自己讀完一本書,都小有成就感,有時甚至以自己書櫥的書裝滿了而竊喜,感覺自己立刻高大上了。后來我才很糗地頓悟,如果一本書,你沒讀對,沒消化,這本書就如一陣風一樣刮過了,沒有痕跡。
這是一個需要“深閱讀”的時代,作者對很多文章和名段進行了分析,分析的過程就是一個深入的過程,分析的過程也是一個收獲的過程,當你靜下心來剖析一段文字,其實也是在為自己積累一種能量。而我,很多時候為了急于求成,粗略地讀過,還埋怨自己沒收獲。
思來想去,最終的原因還是要學會“讀”,要有讀的技巧和讀的深度。正如,我讀完了這本書,也找到了原因,但短時間內文字還是難以跨越,因為,這是一個日積月累,潤物無聲、層層滲透的過程,細細讀,慢慢寫,靜等花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