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午我偶然看到同事老吳辦公桌上放了一本淡黃色的小冊子。我拾了起來,原來是我校語文教師合力編著的《快樂誦讀》。我漫不經心地翻開第一頁,一首工整的律詩陡然映入眼前,頓時深深地吸引了我。
? ? ? ?現摘錄如下:
? ? ? ? ? ? ? ? ? ?歲末到家
? ? ? ? ? ? ? ? ? ? ? ? ?(清)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我素愛古詩詞,工作閑暇之余,也信筆涂鴉,多年堅持,累積已不下千余首,雖筆力尚淺,自認為或可初窺門徑。記得剛學詩時,總喜歡語句華麗,過于修飾,每得妙句,便欣然自喜,甚至經常向身邊的人炫耀。現在看來這不過是詩詞的末技,不值一提。我逐漸明白詩本言情,情真最能感染人。那些粉飾得如天花亂綴的詞句,雖可在人眼前一亮,但不能深入內心,終似曇花一現,剎那沉寂,多被忘得干干凈凈。由此而言這首《歲末到家》,極對我的味口。全詩白描,語句樸實無華,卻又細膩地刻畫了母親對子女無微不至的關愛。其情真感人,細細品味,忍不住教人潸然淚下。
? ? ? ? 首聯,開門見山,點明主題。“愛子心無窮”直賦母親對子女的愛是無窮無盡的。世人常言“母愛似海”,以歌頌她情懷的博大;世人也常言“母愛如春風化雨”,以贊美其潤物無聲,又無微不至。故這里說母愛無窮,絲毫沒有夸張的成份。“歸家喜及辰”,在歲末這一天母親看到兒子歸來,一個“喜”字,倍具深意。時至歲末,應懷辭舊迎新之喜;愛子安然歸來,合家團圓,此是共享天倫之喜。首聯短短十個字,道出母愛至深,又言出詩詠之背景,可謂言簡意賅!
? ? ? ?頷聯,上聯“寒衣針線密”,當是化用唐代孟郊《游子吟》“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一句。拾古人之濫殤,雖沒有別出新裁,但一個密字表達相同的是母親無限的愛。“家信墨痕新”,此句耐人尋味。意大致是“我寄的家書,母親才剛收到,墨跡還是新的”。仔細品來,隱含有路途遙遠,作者為見母親,歸心似箭,必是連夜奔波,馬不停蹄。不然,怎么會有家書先發,到家不久,游子也歸家,恰見墨痕猶新之景。此聯構思極其巧妙,既言母之愛,同樣也寫出了在外游子之思,相互呼應,親情隨之共鳴!甚妙。
? ? ? ?頸聯,“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一見面就憐惜游子瘦了,問其苦不苦。雖是平常之事,讀者觀之,仿佛看到一位慈祥的母親,溫和地面對遠歸而來的孩子,嘮嘮叨叨,喧寒問暖。如此情景再現,不覺讓人聯想到自己的母親,足以打動人心,催人淚下也在情現之中了。
? ? ? 尾聯,“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是言游子之心態。游子在外漂泊,又沒有多大成就,感覺自己愧對日夜期盼的母親。作者當然就更不敢向母親提自己在外拼搏之苦。“愧”字體現游子心懷“烏鴉反哺”,有感恩之意。“不敢”是不想讓母親擔憂的善意隱瞞,間接地表現出作者的孝順。
? ? ? ? 全詩對母愛的細膩白描,游子心理狀態的把握,無不到位。古人語“百善孝為先。”孝自古以來被人們津津樂道,成為衡量道德素質的一個標準。大概也只有大孝的人,真性情的大善人,才能詠出如此絕唱。
? ? ? ?曾經我也寫過一首五律,大抵是詠生話不順,感覺愧對慈母,現默背如下:
無題
寒窗伴月昏,依舊入蓬門。
但俸微薪水,未償慈母恩。
孑身難摒棄,意氣尚留存。
花貴人皆種,誰憐一草根。
相較之下,我報怨多矣,境界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