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建議:用戶研究
原著作者:【加】Steve?Portigal
翻譯作者:蔣曉 戴傳慶 孫啟玉 張振東
2015年10月第1版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單就這本書而言,關于用戶研究,筆者覺得是一本不錯的書,作為用研的入門菜鳥,筆者覺得讀這本書很受用。
整體來看,作者在前兩章講述的是訪談開始前的態度準備與思維、工具等準備。第三章到第七章講述了訪談過程從整體把握到細節控制上的注意事項與小提示。后兩章則是對訪談調研結束后工作內容的介紹。筆者覺得,對于用戶研究的把握,還是要從整體入手,這本書告訴我們的是用戶訪談這個工作始末如何才能做得更加完備,讓每一次訪談都有所值。所以,如果你想更清楚每個章節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就去仔細去閱讀各個章節,或者直接翻到每個章節結束時的總結,在這里有整章內容概述,都緊扣每章正文介紹的內容,你可以依照這個再返回頭查看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接下來是筆者自己書籍每一章主要內容的理解。分享共勉。第一章說明訪談的重要性。訪談對于設計團隊及每個成員個人進步,設計流程中各個部分,設計意識都有很重的意義。訪談本身的交互性讓每個團隊成員打開自己的世界,在這個作為采訪者的交流過程中,鍛煉了他們的移情能力,也就是同理心。用戶訪談在任何時候都會產生價值:幫助發現機會,幫助優化,幫助重新設計。用戶訪談影響看待問題的視角。第二章講述采訪者與受訪者建立關系時的注意事項,包括采訪者前期要注意什么,采訪時要注意什么。其中說明了一些要遵循的原則,比如放棄自己的偏見,注意社交禮儀,等等。第三章為訪談做好準備,即注意提前把訪談的流程自己走一遍,在每個節點上都有要注意的事項。在項目開始時候,要設定目標的優先級。最先訪談的是利益相關者,明確在這個訪談中要了解什么。物色受訪者時,要做篩選問卷,可以利用專業的招聘機構來招募受訪者。作者推薦了Tulathimutte的著作《遠程調研》。在采訪前,做好調研指南,它用來記錄訪談中可能發生的細節,把“得到回答的問題”轉化成“要問的問題”,并提前列出拍攝單。安排訪談日程時,要配合受訪者的作息習慣,這樣你可以得到更真實的數據。訪談后,要支付一定的酬勞表示積極的感謝。還有關系到法律問題以及隱私問題,要同受訪者在訪談開始之前簽訂協議。第四章主要講述了除提問之外輔助訪談更愉快進行的一些技巧和工具,這些輔助目的都是為了讓訪談者更有效的引導受訪者表達他們真實的想法。章節中提到了“參與式觀察”的概念,意思是把任務交給采訪者,受訪者做指導,即通過參與來觀察。第五章說明在整個采訪過程中的節點,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一定要控制訪談進度的節奏。到達現場后,訪談會有不同的階段:跨越門檻-重申目標-開始發問-接受尷尬-臨界點-反思與預測-從容結束。每個階段都需要你做特別的準備來回應,你需要熟悉各個階段的細節。從訪談開始與受訪者認識,到訪談從容結束,要時刻警惕,受訪者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給出你有價值的信息。章節中提到的朱莉·派格(Julie Peggar),一個訪談中隨性的采訪者,不設限的開放式訪談模式,讓訪談進行的游刃有余。第六章比較詳細說明訪談提問過程中要切實注意的問題以及技巧介紹,比如沉默、快速記錄你的想法。在訪談工作中,整個人最好的狀態是“心流”(flow)狀態。第七章則詳細說明訪談過程中在記錄工作中的記錄內容及注意要點。第八章說明整個訪談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意外狀況與應對,以及訪談結束后的反思分享等工作。第九章告訴我們訪談調研背后數據處理的重要性與方法,還有讓調研產生最大化影響的一些技巧。
(網搜可以查到這本書的四級目錄,看四級目錄基本能了解每一小篇的內容)
書中部分Tips:
·在項目開始時,設定目標的優先級。最先訪談的應該是利息相關者——通常是研究成果的享用者,他們不太可能參與全程調研。
·布置作業(例如,拍幾張照片,保存一些物品,完成一份調查問卷、或者記錄一系列活動)以便在訪談前給你提供一些數據,并讓受訪者提前準備好訪談話題。
·記住“門把手現象”,隨著談話的結束,人們會突然吐露真情。在你走出門之前不要停止記錄。
·理解你使用的語言與受訪者所用的是否匹配,是有好處的,但那并不意味著你需要將你的術語強加于人,并測試他們是否可以解釋這些術語。
·如果受訪者過于健談,問問自己是否是因為你對局面失去控制抑或是因為你沒有得到所希望的信息。如果你必須打斷,請道歉并提醒他你很珍惜與其交流的有限時間。
書中的很多技巧實踐起來還是很需要經驗積累的,路漫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