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一檔節目,其中有句臺詞“窮家富路”,我第一印象想起了已經去世兩年的祖母。
我從3歲開始和祖父祖母一直生活在一起,祖父在我7歲的時候病逝,我陪著祖母走完了剩下的18年。我從小到大的生活起居都是祖母一手照料,除了我,還有一家人的生活,祖父因腿部受傷才退休,退休之后也很少能幫到祖母,一家的瑣事全由祖母一人操持,父親那時在外打工,也很少回來。
祖母一生平淡而不俗。上了初中之后,離家較遠,于是就開始了住校生活。每次周末返校的時候,祖母都會塞點錢給我,錢不多,五塊,十塊,有時候是兩三塊錢。家里每個星期都會給我在校的生活費,不會少一分的,但祖母還是硬塞給我,哪怕一塊錢,收下了,祖母臉上的皺紋也就舒展開了。祖母是沒有收入來源的,那時祖父已經去世,祖母每月能領到祖父公職的家屬慰問金,當時也就幾十塊錢,大多也用作給自己買降壓藥和補貼家用,能給我的也是祖母很節儉地省出來的。每次我都說,我有錢,我爸給過了,夠生活費了,祖母還是堅持地塞給我,還會嘮叨幾句,錢不多,湊個車費,出門在外沒錢不行,花錢的地方多著呢,多了總比少了強。這種離家塞錢一直持續到我上大學,現在才明白祖母的意思,窮家富路,家里可以過的緊巴一點,省點出來,出門在外了,多帶點錢,別為了一點花錢的事難為了自己。
祖母剩下的最后兩年一直生病臥床,之前摔了一跤,動了手術,術后也很難行走,天氣好的時候,坐著輪椅出來曬曬太陽。那時我已經上了大學,記得有一次要返校了,祖母有點難為情的對我說,這次沒錢給你了,你看看我這樣,錢都花在住院和吃藥上了。我心里酸酸的,嘴上笑著說,我不要錢,我有,我現在在學校勤工儉學,在圖書館幫老師整理書籍,每學期也有收入的。祖母笑了,好,不要亂花錢,吃飽飯,穿暖和。我懂祖母的意思,沒能給我點什么,她心里不舒服,總感覺欠孫子一個什么,放心不下。我心里酸,是因為祖母都這樣了,還惦記著多多少少給我點錢,怕我出門在外因為缺錢苦了自己,不多,哪怕能給幾塊錢,她心里終究會放下來。
老人們都喜歡熱鬧,清貧了一生,晚年了,就希望人丁興旺,團團圓圓,熱熱鬧鬧的一家人聚在一起,祖母也喜歡,每逢春節心情也就舒坦了,因為春節過后不久就是祖母的生日了。按老輩兒傳下來的習慣,過了正月十五才算春節過完了,而祖母的生日就是正月十五的前一天正月十四,是個好日子,因為兒子女兒們工作都不是很遠,這個日子學生們也還沒開學,大家基本都在家,聚在一塊也挺熱鬧的。每年的這個時候,家里人都惦記張羅著祖母的生日,不大操大辦,就在自個家,做一大桌過年的家常菜,兒孫都在,其樂融融,拉拉家常,說說往年的舊事,足矣。
祖母的最后一個生日是我給她過的,那也是我唯一一次給祖母過的生日。祖母在6月份走的,半年前家人已經預感到了什么,那個正月的生日大家心照不宣的沒有操辦,其實之前就已經給祖母提過,要不今年就不過了吧,祖母也回應說不過了,但我想她心里肯定還是很期待的。那天,姑姑沒有來,伯伯也沒回來,爸媽也有事出去了,家里就剩祖母和遠房請來的保姆,我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中午吃過飯我給祖母說有事出去一趟,我準備去給她買一個蛋糕。每年生日,蛋糕是必不可少的,今年雖然提議不過生日,但蛋糕不能不吃。
蛋糕8寸大,水果拼的,祖母不能吃太多甜食,所以奶油的還是少一些。當我把蛋糕放在祖母面前時,她會心地笑了,保姆不知情的問,今天買蛋糕干啥,又沒人過生日,我笑著說,今天是祖母的生日,每年都過的。恰巧妹妹也回來了,點上蠟燭,唱了生日歌,讓祖母吹了蠟燭,我們四人給祖母過了最后一個生日。
那是祖母最后一個生日,是我唯一一次給祖母買的生日蛋糕,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祖母臉上欣慰的笑容。
生日過后十多天,我也回校了,離家1600多公里的外省,沒成想那是我最后一次與祖母分別,直到祖母最后的一刻,我也沒能回來看她一眼。也許世上真的存在心有靈犀,祖母是早上7點多走的,前一晚我出奇的夢見了祖母。因為后期祖母聽力下降到接聽電話都困難,之前給家里打電話,祖母已經有了這種情況,每次電話里說的最多而且重復說的就是,要吃飽,穿暖和,錢夠不夠花,每次我都回答都好著呢,但是祖母都是一遍又一遍的叮囑,其實就這么幾句,但頂過一萬句。祖母離開之前有兩個星期沒有和她通話了,因為病重接聽也不方便,夢見祖母的那一刻心里就想著,明天給家里打個電話問候一下,沒曾想,那竟是這一輩子都無法再打通的電話。
祖母走了,再也沒有離家時塞點錢給我的人了,哪怕一塊錢也好,沒有那幾句簡單的吃飽飯、穿暖和的叮囑。空蕩蕩的房間,屋子里什么都沒有變,兩年了,還是祖母走之前的樣子,杯子還是那個位置,墻上還是泛黃的老照片,一切都沒有變,就好像祖母從未離開過,只有客廳的遺像提醒著大家祖母已經走了,就那么安靜地走了,不打擾任何人,如同她生前一樣。
“吃飽飯,穿暖和。”親情就是這么簡單,不善于表達,不拘于形式,簡單的幾句頂過一萬句。趁著我們還年輕,趁著親人們還年輕,多一點關心和呵護,讓這種血脈流的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