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揚揚的百合出軌門終于在陳羽凡的聲明中塵埃落定。
婚姻中的男女,無論在情感上有怎樣的拉扯,都難以面對婚內出軌在道德層面的自責和來自社會層面輿論的壓力。但是,當彼此斷舍離,終結了法律保護、道德約束的婚姻后,一切都變得合情合理了。
身邊難免出現離婚甚至是出軌的事件,我們總是情不自禁的想扒一扒到底是誰先負了誰?因為有原罪的那一方是關系轉折的罪魁禍首。
其實,每一對離婚男女都曾有過一段美好的愛情,走進婚姻的那刻無不憧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善始善終。只是瑣碎無奇的生活磨去了耐心和寬容,歲月使他們習慣性地站在過去的浪漫里抱怨現在的落差,他們在期待和渴望里不斷失望、絕望,在沖突、掙扎、冷漠中最后分道揚鑣。
1
為什么婚姻淹沒了愛情?
從生理上講,可以產生愛情的多巴胺使我們在戀愛里時時處于興奮和勃起的狀態,這種躁動和巔峰的感覺讓我們向往和癡迷。在愛情激素的作用下,我們選擇自己更愿意看到的畫面,“光暈效應”讓我們有了一種“對方是自帶光芒、只會讓別人產生影子的光源”的錯覺。
可是,無論多么美好的事物都無法逃脫邊際遞減效應的自然規律,所有的存在都有起有滅,有波峰與波谷的起落更迭。
婚姻里的大多數可以享受波峰帶來的美好,卻無法面對進入波谷的平淡。這種前后的比較和落差讓我們恍然大悟,原來TA也只是被光照耀的、帶著影子的普通人。
婚姻的存續,取決于你是否接納光影并存的現實;婚姻的質量,取決于你怎么看待對方身上的光影比例。
曾經在一個工作坊里,一個離異的女子說:“我覺得男人,尤其是我的老公一定是“英雄式”的人物,當他和我講他就是一個普通人時,我瞬間就崩潰了。”女子無法接受“英雄”也是人的事實,因為是人就會有劣勢和不足,她無法接受光輝背后“影子”的存在,就無法接納自己老公的全部。這種不接納讓他的老公在婚姻里無處安放真實的自己,于是,就只能另尋棲處了。
2
因為期待,所以不滿。
在《親密關系? |? 當你起心動念離婚的時候……》文章里,我曾提到,我們總是在婚姻里尋求童年時期缺失的部分,因為沒有被肯定,我們總是渴望得到另一方的認可,因為從小缺少父母的庇護,我們總是期待對方可以承擔更多;因為兒時父母的忽視,我們總是渴望對方可以看見自己。
而這份期待,會隨著婚姻的延續而逐漸膨脹到讓對方不堪重負。
女人期待無論自己做了什么錯事男人都可以第一時間安慰包容和理解,
男人期待無論生活怎樣焦頭爛額女人都應該多一些溫柔和體貼;
女人期待生日外的每一個節日都能有被想到的驚喜,
男人期待工作了一天回家后可以安靜地放空;
女人期待男人可以更多地陪陪孩子,
男人渴望女人眼中除了孩子還能看到自己......
我們自認為對方“應該”知道自己想法,作為妻子或者丈夫也“應該”做到這些,我們帶著期待在彼此的沉默中等待對方自悟成才,遺憾的是彼此都無法做到“無溝自通”。于是,我們站在自己的角色里帶著因未滿足期待而產生的不滿、失望、甚至是憤怒指向對方,在無果的爭吵中彼此厭倦、厭惡不再交集。
3
在指責和抱怨里期待和渴望。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不能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
想要的東西不能直接和父母要,
別人給的東西,心里喜歡嘴上也要拒絕,
別人說的不對,我們明明知道但是不能直接頂撞。
在父母的身上,我們看到對愛和理解的索取也是通過指責和抱怨,
我們沒有學會在婚姻里如何用合適的言語措辭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當我們渴望被看見和理解時,我們不自覺的使用兒時習得來的方式:
“我一天這么辛苦,你怎么不能幫幫我?”(訴求:愛我、認可我)
“我在外面累了一天了,你怎么就不能讓我安靜歇一會?” (訴求:愛我、理解我)
“你怎么就不能早點回來?”(訴求:愛我、陪伴我)
“你怎么就不能溫柔一點?” (訴求:愛我、包容我)
“你為什么就不能聽我的?” (訴求:肯定我、認同我)
……
可是,在被情緒點燃的瞬間,我們并不能解碼和洞察到這些帶有指責和抱怨的言語背后所包裹的期待和渴望,我們更愿意停留在觀點和情緒里,去悉數對方的種種。于是,陰影慢慢大過光圈,我們滿眼都是對方的千瘡百孔。
曾經令你著迷的優點都變成了你現在深惡痛絕的缺點。
女人曾經仰慕男人在事業上叱咤風云,如今卻是不解風情的工作狂;
男人曾經喜歡女人的單純善良,如今卻是不諳世事不懂鉆營的一根筋;
女人曾經喜歡男人的陪伴和體貼,如今卻是胸無大志的不求上進;
男人曾經喜歡女人的剛強獨立,如今卻是不可理喻的獨斷專行.....
明明是同一個人,為什么生活讓我們對彼此有了天壤之別的認知?
是對方變了,還是我們變了?
是對方給的越來越少,還是我們要的越來越多?
是性格中的陰影本身變大了?還是我們聚焦在對方身上的光源變化了?
生活中沒有永遠的亢奮,也沒有影視劇里千篇一律的完美,而平淡卻是歲月本有的常態。
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平淡里全然的看待光影隨行的彼此,可以接納但不一定認同,可以表達觀點卻不攻擊評判,可以有情緒但卻不殃及對方,可以陪伴但卻不控制侵犯。
帶著戀愛時的欣賞和包容,不忘乍見之歡,也能久處不厭。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和點贊,記得分享,期待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