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里經歷的各種培訓及會議,常常被一種邏輯所累,苦不堪言,就是混亂的邏輯思維來陳述一件事情,盯著零散的細節一再重復,卻毫無轉折銜接和過渡。除了經驗豐富的人員能動用自己的知識存儲來自動銜接各個細節之間的關系,其他人都是一臉懵逼,而培訓者卻怡然自得,看,我給你們講的多細致。
可是,所謂培訓,接受對象是對培訓內容所知寥寥的人啊!!!
我自己一直強調,做任何事,培訓、自學、分析問題等,都應該先建立一個框架,大的框架建立之后,對事物有一個總體的認識,然后再針對自己所需,找到目標點,前后聯系,對癥下藥。
之前因為同事離職,我需要接手負責他的工作內容,私企就是這樣,沒有完善的職業的規劃和人才儲備應對,哪里有需要,就把你往哪里塞,也不管你之前有沒有接觸過,所以經常玩笑說:我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往哪里塞。
接手之后就立馬惡補相關知識,為了盡快上手,周末“主動自愿”留在公司加班。在這期間,兼要解決產品相關問題,經常抓瞎,等自己惡補知識,然后總結畫框架圖,同時結合公司產品設計一一對應,完成這個步驟后,豁然開朗。
這次經歷驗證了我一直秉持的處事邏輯,也讓我更堅信這種做法。后來部門來了兩個女同事,應屆生,主管讓我帶她們,直入正題,先讓他們去了解熟悉框架,再對應產品來看,不要一開始就盯著細節的問題不知所措,內環功率超標怎么辦?沒有移動信號怎么辦?沒有對整個系統框架的認識,腦子只會一片空白。換言之,有了對整體框架的認識,內環功率跟哪些部分相關,直接去查;沒有信號,從天線往基帶的信號流程上,一步步查。很快就能找到問題。
培訓同樣如此,我每年給應屆生培訓時,假設講PCB工藝,我不會一上去就給他們丟各種高大上的詞匯和做法,要怎么開窗?要走線?要怎么散熱處理?No!!!這樣講完他們只會死記硬背住一些毫無關聯的知識點,用的時候,都是東拉西扯。
每次培訓開始,我都會先講一個電路板實物怎么做出來的,經歷的流程需要對應PCB的哪些地方,什么工序及對應實物的處理效果,和在軟件上實現對應的處理方法。建立整體印象之后,然后我再來細講每一點,同時和實物聯系舉例,讓理論落地。
在我工作遇到的很多事情中,大部分人都是喜歡揪著細節的東西,忽略大的框架,可能這個和我們一直以來的教育模式有關,小學到大學,我們經歷的都是一個個分立的科目“各自為政”,教你去用數學方法去算一些高大上的拉普拉斯變換,傅立葉變換,算完之后卻不知道它們有什么用,更別談工程應用,只當它們是一個數學公式,僅此而已。
所以我想,教育如果要改革,應該是先幫學生構建框架和銜接,然后學生學習會更有目標和針對性,精力之余,也會去拓展興趣。當然,所有的前提是任教者不能一味的只有理論,需要有實踐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