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教育是,用人倫來教學生。用孝、悌、忠、信、禮儀、廉恥作唯一的教學內容來教兒童。前提是尊重照顧孩子的特點,然后著重培養(yǎng)他們的品德。具體教學培養(yǎng)方法,則應該用唱歌詠詩來誘導他們,以培養(yǎng)其意志。用練習禮儀來引導他們,以整束其威儀。用讀書來熏陶他們,以啟發(fā)其知覺。以上這些都是因勢利導他們的意志,調理他們的性情,潛移默化地消除改變他們的粗鄙頑皮的有效手段,從而使他們漸漸符合禮儀卻不感到痛苦困難。導入中正平和還不知不覺。這就是先王設立教化的精微之意。
每天的功夫順序:1、首先考察品德,老師依次詢問每個學生的行為舉止,隨時隨事委婉地加以引導和啟發(fā)。2、其次背誦書篇,凡講授書,不在數(shù)量多,而貴在精熟,應該根據(jù)學生的資質靈活處理。誦讀時候,應當盡力讓他們一心一意口讀心想,字字句句反復琢磨。3、再次練習禮儀,凡是練習禮儀時,一定要內心沉靜,細審禮節(jié),揣摩容止,不疏忽,不惰怠,不自滿,不害羞,不隨意,不粗野,從容而不失于迂緩,謹慎而不失拘謹,練久了就會體貌熟諳,德性堅定。4、唱歌詠詩,凡是唱歌詠詩時,一定要儀容端莊,意氣集中,聲音清朗,節(jié)拍均勻,聲調準確,不急不躁,不狂不叫,不氣餒,不怕難,唱久了就會精神暢快,心平氣和。
而野蠻短視的教育理念和形式不僅存在于明朝的那個時代,也存在于今天這個文明社會。那就是只知道督促課業(yè),嚴格要求分數(shù),卻不知道用禮儀引導,只求聰明而不知道用善良來培養(yǎng)孩子。結果孩子把學校當做監(jiān)獄,不愿去,把老師長輩當做強盜仇人而不想見,孩子變得日益消極,失去個性,冷漠庸俗,這種教育是逼孩子作惡,怎么能要求他們向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