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樣

成為自己應該成為的樣子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雨

在WeChat上聽蔣方舟說了近一個小時的話。一段段一分鐘以內的語音講述著她在東京的一年。

覺得自己離她很近。

但其實這是自媒體愈來愈發達之后給予人的浮光掠影般的錯覺。

她的2016年在東京度過,結束時她成為了她應該成為的樣子。她說。

那什么是自己應該成為的樣子呢?很難去判定,也很難弄清楚。若沒有用心的認真的去感受去思考過,沒有花時間與精力去探索去嘗試過。是難以知曉什么才是自己應該成為的樣子,什么才是自己喜歡的樣子。

如她,九歲出書,08年被清華破格錄取,22歲就當了《新周刊》的主編。少年天才、神童、美女作家等等等等諸如此類的標簽非常多,多過我知道的任何一個作家。

十三四歲時最初喜歡她僅僅來源于羨慕。她太光鮮亮麗也太成功。后來羨慕漸少,轉而為欣賞。但羨慕一直都存在著,再微妙都存在著。

她在語音中也很坦誠地說,這些很令人受用的標簽與贊美以及成功輝煌的少年時代確實很為她的寫作之路提供便利。但后來她也十分受困于這些標簽。標簽是社會輿論的集大成。她覺得很長一段時間內她是被這些力量強大的社會輿論推動著走,朝一個大眾所希望的方向走。而在東京這一年,她停下來真正探知自己的內心,過與北京不一樣又相似的東京日常生活。去找尋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狀態。思考自己的過去和將來。

Bob Dylan的一句歌詞:昔日我垂垂老矣,今日我風華正茂。

她說,2016年之前她是垂垂老矣的少年天才,2016年之后才是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作家。

自己最應該成為的樣子不是幻想出來的,而是嘗試與思考出來的。

我可以去天馬行空地幻想自己的生活如何如何優渥,自己多么多么自由自在,瀟灑不羈。甚至可以將所有羨慕的生活模樣疊加在一起。

但這樣其實沒有太大意義。也許幻想可以讓你有些許動力,讓你三分鐘熱度地下某些決心。可畢竟人人都能如此幻想,難道人人應該成為的樣子都一模一樣?

當然不是。

所以我們才應該在還年輕的時候多給自己一些機會去嘗試新的事物。無論喜歡與否、擅長與否、簡單與否。經歷的越多,越有可能知曉自己真正最喜歡的模樣,自己最應該成為的模樣。

與此同時,閱讀是必不可少的。你理解過多少種思維方式,感受過多少種復雜情緒,體味過多少次酸甜苦辣,看過多少四季美景,又有過多少的感同身受。都在幫助你認清你自己,了解你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