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平時不喜歡追熱點,覺得突然間爆炒出來的題材和輿論導向,往往都來自于少數群體的個人目的。中秋小長假因為演員喬任梁的離去,微博滿篇刷屏,大家從第一反應的假消息,到確認后的震驚和惋惜,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每個人生命的脆弱和現實的殘酷。
? ? ? ? 不管因為抑郁癥離世是否真實,心理疾病對我們的影響遠超乎人們的想象,我自己也是深有感受的。兩年前開始,腸胃變得異常敏感,每個月都會有那么一兩次急性腸胃炎,常常是前一秒還敞開肚皮大吃大喝,下一秒就上吐下瀉。記得有次公司出游臺灣,我又恰逢腸胃炎,一整周的旅行,靠的是早晚各一碗白粥撐下來。臺北是一個有著“外食文化”的城市,各種地道的餐廳在工作日都常常大排長龍,看著同事們享用美食,我只是覺得胃動力不足,非常惡心。只要不面對食物,其他時候身體都是正常的,陽明山和九分等地方也都留下了美麗的照片。
? ? ? ? 那次出游回來后,我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去醫院做了全身檢查,重點是腸胃,結果一切正常。醫生建議我,如果還不放心,可以做一個胃鏡。想想還是放棄了,平時三餐都吃的規律,本來腸胃就很脆弱了,還是不要雪上加霜。開始有意識的記錄腸胃不舒服的時間和日常飲食狀況,一段時間后我的發現竟然是和心里的波動有關系。每當做一件內心深處不認同事情的時候,就會突然覺得惡心想吐,間或伴隨著肚子疼,屢試不爽,事情完結后,往往需要一兩周的時間進行康復。加之我本身又是敏感易焦慮的體質,腸胃的不適會讓我持續產生其他不好的聯想,以至于陷入其他部位也不舒適的惡性循環。
? ? ? ?作為一個內向的人,和朋友聊天通常不能緩解癥狀,我開始自我對話和反思,嘗試與潛意識建立那么一點點鏈接,進而去修正自己外在的行為。開始讀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在《曠野無人》中,深切感受到作者李丹妮與抑郁癥搏斗的痛苦,1988年罹患癌癥后經歷的3次手術和5次化療,都沒讓她放棄,但抑郁癥讓她真切的感受到“活著比死去更難!”每天要在腦海里反復抹去這句話。“曠野無人,往光亮處看啊,你將走過死蔭的幽谷。”也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心理疾病的嚴重性,了解了現代人得抑郁癥的原因、臨床表現以及建議治療的方式。“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經常看看太陽,心就不知不覺暖洋洋亮光光。”
? ? ? ?通過閱讀《精神焦慮癥者的自救》,我意識到“恐懼會引發腎上腺激素分泌,導致更加恐懼的惡性循環”。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面對、接受、飄然和等待”,相對應的錯誤做法是“逃避、抗爭、關注和失去耐性”。通過真正的、全然的接受,去打破恐懼導致的惡心循環。書中有提醒讀者,“永遠要記住的四個先決條件,并應該下決心去遵守它們:永遠也不要因為表面的失敗而徹底喪失信心;一定不能自憐;絕不要后悔,也不要說“要是…”,”當下才是需要關注的重點,這些恰恰是我經常出現的問題。
? ? ?《少有人走的路》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人類有潛在的性欲和憤怒,是自然而然的事,它本身不構成問題。人類的意識卻不愿面對這種情形,不愿承受處理消極情感而帶來的痛苦,因此寧可視而不見,甚至加以摒棄和排斥,由此才導致了心理疾病的產生。雖然我們常常置之不理,但潛意識仍時刻渴望與我們對話,我們的言行足以暴露一切。”
? ? ? ?當然,還有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里所說的,“天底下只有三種事,老天的事,你的事,他人的事。管好自己的事最重要,為我們親人的擔心,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加害行為。” “學會臣服,不是對人臣服,而是對事情臣服,對本然,就是已經發生的事情臣服。我們人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實。”
? ? ? ?上面提到的只是心理學入門的書籍,最重要的是全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把書中看似簡單的建議培養為自己的行為習慣。我很感恩,在剛剛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能夠正視它,不再沉浸于過去美好回憶或悔恨中,也不去期待或者擔憂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性,只關注當下自己的內心,喜歡的就去追求,不喜歡的就拒絕。我也很感謝,一路上始終有閨蜜的陪伴,她總能彌補我性格上的不足,在我猶豫糾結的時候,冷靜客觀的提醒我抓重點。還有,我那樸實的父母,從小到大給我無限的愛,充滿我的內心,讓我覺得世界那么美好,還有太多的經歷等待我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