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般情況下,我們經常用到的兩個詞是"溝通"與"交流",工作學習中遇到什么問題,我們會說需要溝通交流一下。可究竟什么是溝通?什么算交流?它們兩者究竟是表達的同一意思,還是各有含義?這就是今天要分享的內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兩個詞的順序不同,可能是表達的深層含義也會不同。
? ? ? ?說到有效溝通,還是先從對概念的定義開始吧!何為有效溝通?《如何學演講》的推薦序中,李笑來老師提到:"有效溝通"指的是溝通的一方讓另一方輕松弄明白他原本不明白的東西。這個定義可以說是簡潔明了,通俗易懂。那可能有人要問?那什么是交流?其實交流與溝通最大的不同在于:參與的雙方在認知水平,知識儲備方面是不是處于相當水平,如果兩者水平相當,那么就可以算是交流;如果雙方只要有一方在概念或是知識信息方面優于對方,此刻再稱之為交流就不太合適,而應該用"溝通"來表示。我想,沒多少人會把平常朋友間的閑扯蛋看做溝通的,那最多只是打發時間,娛樂彼此的交流而已。
? ? ? ?對有效溝通的定義有了了解后,我們現在繼續深入下去。溝通與交流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如果只有一個人,哪有什么溝通交流,那只能是自言自語后的自我反省。因此,溝通肯定是需要前提條件的,有效溝通更是如此。有效溝通三要素:傳達方,傳達方式,接受方。其實在前面定義的時候已經講到,傳達方和接受者最大的區別就是雙方對于要溝通的內容掌握程度是不同的,知識庫儲備量也是不同的,明顯傳達方占優勢。而傳達方式就是傳達方根據現實情況展開分析,調動大腦中所有概念和知識,來采取最為合理的方法,準確無誤地告知接受方自己要傳達的意思。可如何分析確定呢?這里最為常見的方式就是類比了,因為既然是溝通,那么肯定存在問題,存在問題的原因是什么?需要傳達方告知接受者,可兩個不在同一頻道的人如何展開,這也是問題。讓一個人接受一個沒有概念的東西,也就是當你提到這個概念,他腦子里對應不出相應的場景或事物,別說是有效溝通了,溝通起來都困難。這就好比,你跟一個耳聾患者解釋什么叫"財富自由"一樣,概念本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根本聽不進去,更別說理解了。
? ? ?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究竟如何展開有效溝通。我想大家在中學甚至小學的時候可能就學到了這種方法,那就是類比。地理老師會用煮熟的雞蛋來給我們解釋地球的構造,化學老師會用一個模型來進行化學分子的構造。將未知的概念或知識與我們腦海中已經存在的知識或事物進行鏈接類比,然后我們就會通過調動大腦中已經熟知的事物來理解未知的事物,這其實就是有效溝通。所以,有效溝通的第一步是:分析你所要溝通的對象,通過初步詢問或前期調查或基本常識來大致判定接受方的概念或知識庫儲備大小,當然傳達方的知識庫也要存在相應的概念或信息,但不止于這些,然后將要溝通的內容從兩者共有的儲備庫中尋找可以用來類比的對象,然后利用類比對象,將未知的事物通過類比傳達給對方,這樣也就完成了有效溝通。
? ? ? ?前面提到,溝通交流和交流溝通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先溝通后交流其實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通過溝通,兩者在本次溝通的問題上,知識庫水平或是認知水平基本一致那么后期的交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如果先交流后溝通,其實這是一種低效的流程工作方式,因為交流本身就是在相關問題上交流雙方概念或信息知識儲備庫相當展開的,對于后期的更高層次需要的溝通沒有起到任何促進作用,只是白白浪費了時間與精力,還不如略去交流,直接進入溝通環節來得高效。
? ? ? ?有效溝通其實并不難,只要是能從對方腦中挖掘出你們雙方均有的概念,知識,信息,并從中選擇一個最為精確的類比,其實你已經成功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