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漢語詞語,初始的,未經修飾的,最初的,第一出現且未經任何外力、內力改變的個體。
——來自《百度百科》
春節期間遭遇了一點小插曲,讓我開始不得不思考兩個問題: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和老朋友之間友情的界限。這里的老朋友該如何定義呢?如果用時間的維度來劃分的話,那些認識超過十年,在一起相處超過五年,深度參與彼此生活,彼此知根知底的朋友應該就算吧。以上描述我覺得還是太過冗長且仍不準確,既然要和“原生家庭”一起討論,把這類朋友叫做“原生朋友”倒也無妨。
春節對于中國人來說意義不言而喻。無論身在世界何方,仍要用盡一切手段與家人團聚。從小時候特別期待春節的來臨,到如今我們這一代人,似乎大家都覺得年味兒淡了,春晚一年不如一年。原以為這種強烈的感受只是發生在我們這一代,詢問之下,發現父輩的感受同樣如此。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春節”迭代的速度已遠遠無法滿足人民的需求,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矛盾會愈演愈烈。本質上越是匱乏的年代,越是容易滿足,吃點肉能高興半天,現在春節頓頓鮑魚恐怕都食之無味。
在年復一年的春節倦怠感中,在一年又一年無趣的春晚中,送來送去錙銖必較的繁文縟節中,催戀愛催結婚的七大姑八大姨中,有一些真摯的感情沉淀下來,有一些耐心逐漸被消解,有一些問題無法回避。陪家人看完春晚雷打不動,這點付出不算什么,但是上升到人生價值觀、消費觀、婚戀等話題,恕對父母的耐心都宣告耗盡。深知根深蒂固的思想差異,可改變的概率實在太低。
當你以為你面臨的這些普世意義的問題已經夠糟心,誰知身邊還有一些愚昧的存在,在一步步將他們的子女拉進深淵。在酒肉穿腸過不喝死不罷休的新年氛圍中,逼著不會喝白酒的兒子一杯杯地敬酒,顯示自己教子有方。抱著僥幸心理,覺得自己喝幾口酒開車特硬氣,酒駕被抓怎么會輪到我?無視女兒的付出,將一切的愛給兒子的封建殘余父母比比皆是。倘若遇上賭徒父母,甚至在經濟上會拖垮自己。
當我聽到身邊的一位LGBT朋友哀嘆道:“如果我父母知道我真實的‘身份’,他們一定會拉我浸豬籠”時,痛心不已。是低估了父母的承受能力,還是現實比預想更殘酷?
不管是情侶還是夫妻吵架時,你總以為只要一方妥協,這場戰爭就能平息,殊不知只會愈演愈烈,強勢的一方會像無底洞一樣索取和責難弱勢的一方,至死方休。在愚昧面前,妥協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除了父母之外,朋友成為你最親昵的人。過年回家,爸媽少不了抱怨的事就是成天往外跑參加各種朋友同學聚會,陪他們的時間還不及朋友。難不成把朋友看得比父母還重要?
自古忠孝兩難全。這一世紀難題跟面對不靠譜的原生父母難度相當。有一個更具現實意義的問題最近擺在我眼前——如何跟久別重聚的原生朋友相處?
對于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來說,家鄉的朋友成為了長久的牽掛,他們是你回家的動力,也常常撫慰了你在外遭遇的冷漠和不安全感。每年過年回家時的聚會成為特別重要的存在,你們相談甚歡,各自暢談彼此生活中的趣事,一起回憶往昔念書時的歲月。畢業超過三年后,后面的時間似乎過得更快,大家的變化開始呈現尤為劇烈的狀態。有些小伙伴在畢業后陸陸續續走入了婚姻,有些情場失意,還未走出失戀的傷痛;有些榮升機關干部,有些剛剛辭職前途未卜。
年復一年,2018年的新年聚會如期而至。大家像往常一樣,K完歌后,點份燒烤,把酒言歡,一夜未眠。時間和閱歷悄悄改變了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片新年的祥和中令人渾然不知。一句口不對心的挖苦,打破了這片祥和。一句齟齬恰好摧毀十年的友情。都認識這么久了,我以前這么說的時候,你也沒生氣呀,怎么現在突然玻璃心了?
年歲漸長,變得越來越不愛遷就一些人和事。原來由于弱小沒能捍衛的原則,此刻通通變成不可打破的信條。一方面是成長的饋贈,你越來越明白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想成為怎樣的人;另一方面是經濟帶來人格的獨立,不必通過加入群體來獲得所謂的安全感以及利益。
那些我們認識數十年的原生朋友們,無論身處何地,友情給了我們最溫暖的慰藉,但時間、閱歷的差異無法撫平。青春年少的時候有大把的時間嬉鬧,我可以在原地等你。在如今成年人廝殺的戰場上,恕我先走一步。
年初《十三邀》采訪李誕的那期讓我感觸頗深。其中李誕說了一句話大體意思是說,我需要為了別人而活,才不至于像每天在老家喝啤酒度日般墮落。事實上,如果這是一種選擇,他真的可以如此活下去。他覺得自己是為他人活著的。只有這樣,他才能健康地活著,你讓他做自己,他就沒了。
我略感心酸又感同身受。很抱歉這或許就是當代年輕人既想享樂又害怕墮落的一種糾葛狀態——我們需要逼自己為他人負上責任,才能活得像一個正常的人。因為這份責任,我們有義務去滿足父母的各種要求,小到過年回家,大到職業選擇,婚姻大事。
原生家庭之困在于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遇見了心智尚不成熟的父母。而因為這份讓我們看起來“正常”的責任,我們似乎束手無策。有時候,是出于自我選擇,因為我們還留戀那份“正常”;有時候,則是出于愧疚,孝義當先。當你意識到成長環境太單純長大后無法適應社會,當你感受到家族太成功對自身造成的壓迫,當你身處貧窮且暴力的成長環境中,長大脾氣同樣歇斯底里而無力改變時,原生家庭之困無法被簡單忽視。
同樣的,面對原生朋友時,我們常常會被多年的情誼所裹挾。他一直都像一個孩子那樣幼稚,都認識那么久了,能包容就包容吧。殊不知,在你們沒有彼此參與對方生活的日子里,雙方的生活、工作環境已截然不同,價值觀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執守于那份原生的情誼是否徒給自己添堵?
理解和包容是大多數人會做的選擇,畢竟至親摯友當前,沒有任何理由不負責任,不選擇原諒,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你的人生仍然會落入深淵,受困于此,并有可能繼續繁衍下去。
為了守護好自己的人生,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只能痛下狠心,保持最大的理性——只能為自己的人生負無限責任,其他人都是負有限責任。親戚借錢看起來百分之八十不會還的時候,要理性拒絕。朋友調侃比較工資挖苦的時候,請對方及時閉嘴。雖然看起來冷漠無情,但這是為了獲得健全獨立的人生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有意識地樹立起自己的邊界和原則,無論是父母還是朋友,都得學會去尊重他人,不隨意過界。不被諒解或許是一時的,他們雖沒有被我們的包容和妥協“照顧”得很好,但正好是一個讓他們改變自己行為模式的機會,給他人留有余地,尋求自身精神上的獨立會讓人終生受益。
成長從來都是自己的事,我們代替不了別人,我們無法依賴別人,我們不能以失戀心情不好為借口隨意傷害別人。在原生的烙印已經發生無法消除的時候,試著去超越它。
在原則和邊界構建的理性世界里,隨意越界,抱守殘缺,不懂得尊重的人,請你滾出我的世界,越遠越好。我想過對自己負責的人生。
封面&配圖:drib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