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帶女兒去商店,順便給弟弟買了一包尿布。說起來弟弟也不小了,但過夜的尿布遲遲摘不下來,我也只好隔段時間就買一包。買了尿布,女兒忽然笑嘻嘻的說:“弟弟真奇怪,這么大了還要帶尿布睡覺。我兩歲多就不用了。”這話雖然沒錯,女兒也只是隨口一說,但我從她那揶揄的口氣里生出了一點警惕來。我跟她說:“每個小孩都不一樣,有人尿布摘得晚、有人摘得早,這沒什么好奇怪的。”我之所以警惕起來,是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怎么讓孩子了解這世界的多種多樣,而不會僅僅因為別人跟自己不一樣就產生排斥心理?
其實人都是由己及他的。我們對世界的體驗都是先從自身出發,通過關聯性去理解各種事物。當我們遇到和我們自己的經驗非常不一樣的事物時,很可能會生出某種排斥心理,把那不一樣的事物看成異端、錯誤、低等……其實這也算是人性中的一種正常反應,可是后天的教育應該能夠讓一個人懂得包容與尊重不同的道理,而這個教育能否成功似乎是從孩子身上就能看出端倪了。
善良是一切的基礎
當我們說到包容、尊重、開放的心態這一類詞,似乎是很嚴重、很成人世界的概念。確實,我們作為成年人,在這條路上也是不斷學習的。但問題是,在我們自己還在學習的同時,可以把同樣的概念教給我們的孩子嗎?
可以的,最起碼可以幫他們奠定一個好的基礎。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當我們談到一個人的品格的時候,其實最本質的東西是善良。一個善良的人,就算他還不夠包容,也不會因為別人和自己不一樣就去傷害他;一個善良的人,會以善意對待別人,而這種善意,又往往表現為慷慨大方。所以我們應該首先教孩子做一個好人,再教他不去論斷他人。 教孩子善良大方不論斷他人……有訣竅嗎?
其實一般父母,都會注意培養孩子的品格,會教他們做善良大方的人,通常會用到的方法有下面這些:
教孩子分享的概念
教孩子同理心
教孩子學會感恩
帶孩子多接觸不同的事物與文化元素
帶孩子認識世界
帶著孩子捐贈物品、做志愿者
父母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那么問題來了,這些,真的有用嗎? 這些教育方法到底能不能把小孩教得善良大方不論斷他人呢? 最近一份發表在“當代生物學 (Current Biology)”期刊上的研究結果,大概能給我們一點啟示。
美國一個神經發育學科的研究團隊在近期針對 1000 多名 5~12 歲的兒童做了一個品格研究。這些小孩來自美國、加拿大、中國、土耳其、南非、約旦,各有 150~200 人左右,其中 4 成左右的孩子來自穆斯林家庭,四分之一的孩子來自基督教家庭,四分之一來自無宗教信仰的家庭,余下的少數人是猶太人、佛教徒、印度教徒等等。研究者對這些孩子做了兩個實驗,第一是發給他們貼紙,然后請他們把其中的一部分分給自己的同學,最后研究者來統計每個孩子給自己留了多少張貼紙。第二個實驗是給孩子們看幾個小孩子之間推搡、欺負人的錄像,然后問每一個孩子是否要懲罰影片里面做了錯事的孩子。
結果你猜怎么樣? 沒有宗教信仰的孩子是最大方的:他們給自己留了最少數量的貼紙;而有宗教信仰的孩子是最嚴格的:他們強烈要求嚴厲懲罰影片中做了錯事的孩子。
弱化道德審判,強化行為示范
一般而言,宗教總是承載了道德教化的作用。但是從這個研究結果 (以及過去類似的研究) 來看,宗教并不比父母使用的其它非宗教手段更加有效。而比起世俗化的道德教育,宗教教育似乎更加強調道德審判,好的一面是會讓孩子更具有強烈的對錯是非觀念,但壞的一面則是讓孩子容易對他人做出論斷與評判。
進行這個研究的學者們可能是對宗教在教育中的作用感興趣,但這結果對我們普通父母的啟示則是,當我們教小孩的時候,不管是在世俗化還是宗教性的文化背景下,都可以教出善良大方的孩子,而如果我們注意到讓孩子有個包容開闊的心態,則不要去做道德審判。換言之,我們做父母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經常性的以一種道德審判師的姿態去討論其他人的言行。
實際上,有很多研究都發現,父母對小孩的教育,重要的是行動而不是嘴巴。不管父母平時多經常的講,我們不要自私、要大方一些,只要孩子看到你做了自私的行為,他自然而然的會跟進。而如果你平時是個善良大方的人,不管你講沒講過慷慨善良的重要性,孩子也會有樣學樣。所以歸根結底,我們要教孩子對人善良慷慨、包容不同事物、不去論斷他人,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