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后以前的所有人心底,都隱藏著一根弦。那根弦,它從童年有記憶的時候開始生長,到不惑之年,愈加堅不可摧。此后,所有的感恩和反哺,所有的懷鄉情結和葉落歸根的念想,都僅僅是這根弦上的某一個節點。這根弦,就是源于傳承的鄉情。
從剛開始對于童年的回憶,到逐步完善的印記片段,從未間斷,與日俱增;到四十歲之后,心中都會有了一個基本完整的完全屬于自己的家鄉。這個“家鄉”,是以個人為主線,所有的劇情,一馬平川的故事大都忽略,剩下的那些情節,無非是艱難困苦,偶爾的榮耀,也是穿插其中的些許點綴。
我的家鄉,在高密、諸城、安丘三地的一個小地方,現在的名稱是高密市注溝農業現代發展區新華村。在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新華村以及周邊30公里的地域范圍內,有著我所有童年、少年的足跡。
家鄉,是可以用腳步去測量的。家鄉是一種心態,也代表著一種溫馨。當你漫步鄉間的小路,你那時的心,才能真正感覺到回了家。哪怕是某一個帶有記憶色彩的小屋,某個不知名的小角落,都會引起無限遐思。是的,就連空氣,都覺得那么熟悉和愜意。
本篇短文,分篇章隨心而寫,僅為敬這個我熱愛的家鄉,敬家鄉的父老鄉親,也敬自己那些隨風而去的時光。
第一節
大約是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記得那是個盛夏的夜晚,我和父母、燕子,還有四鄰,在門前的篙蒹(方言:農村用麥秸搭成的涼席)上乘涼。
我躺在父親的身邊,父親在上風的地方點燃了艾草,我仰望著燦爛的星空,聽著收音機里正在播放的一塊石頭的故事。
“那是一塊丑的不能再丑的石頭了”,故事里的所有人都這么說;直到后來一個外地人路過這家人的門口,站在那里久久的凝視那塊“丑的不能再丑的石頭”;直到那塊石頭被人小心翼翼地拉走。后來,村里人才知道那個人是天文學家,那塊“丑的不能再丑”“干什么都沒法用”的石頭,是一塊隕石,是不知多少年之前從天上掉下來的石頭,隨著天文學家最后一句對丑石略帶感情色彩的評價,故事里的主人公和他母親,都因為鄙視丑石之丑而慚愧和臉紅。播音員動聽的聲音,伴著優美的旋律,在鄉村寂靜的夏夜凝固。那一刻,我陶醉了——冥冥中,心底埋下了什么東西,雖然不知是什么,但感覺很舒服,像一個指引,很神圣。
此后好長一段時間內,順著那種感覺,或者是希冀,看書和寫作成為我的愛好。另外的一個幻想也在腦子里揮之不去,索性在夏秋之季,赤著腳,往返于河邊沙地,仔細找尋那些五顏六色的石頭,希望能從這里找到一塊我們祖先曾經仰望過、憧憬過的從天上掉下來的石頭。哪怕是,就那么一小塊!
收音機里的故事只是聽說,我并不知道隕石的顏色和形狀,私下覺得應該晶瑩狀且顏色漂亮,起碼象玉一樣,而且形狀不能跟地上的普通石頭一樣;畢竟是天上的嘛。既然無法辨別是不是天上的石頭,那些漂亮的小石頭也就放進我的褲兜里,帶回家中,偷偷地放在某個屬于我自己的秘密角落里,一堆各種形狀、各種顏色、琳瑯滿目的石子,看到時宛若珠寶,兩眼冒著小星星,喜愛的不得了。只是,后來的它們,隨著我對讀書和寫作的愛好劇增,估計和我其他的玩具一樣,它們被父母或者妹妹不知隨意丟到哪兒了。
我就是從那個時侯開始,密切注意村西那條河的。以前去河里僅僅是為了洗澡,嬉戲,或者就是為了網魚,但從那之后,就莫名的會在河邊靜靜地看著河水,看著河流的上方,想著這條河到底還有哪些我所并不知道的曾經。不知不覺,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積月累,在我內心中,也有了一條一模一樣的這條河。
村里人都叫她“西河”,可能是因為她在村西的緣故。其實她有一個自己的名字,濰河。她是山東省最長,也是流域面積最廣的河,古時候被稱之為濰水。
那時的我,不斷的打聽村里的各位博學的長者,也就知道了很多關于濰河的故事和傳說。
“濰鯉四孔”是我平時最津津樂道的一個。在濰河,生長著一種體態亮麗、遠近聞名的鯉魚,叫“四孔鯉魚”。四孔鯉魚質嫩肉鮮而被列為淡水魚中的珍品,還因其極美的體形,遍體金鱗和淡紅的尾鰭,兼有觀賞價值。
“濰鯉四孔”的傳說,如奔騰逶迤的河水,深厚幽遠。
相傳劉伯溫輔佐朱元璋打天下以后,便以出家修道為名,想找個地方隱居。這一天,他走到昌邑的峽山,但見濰水自南奔瀉而來,彎彎曲曲繞山而過,山上古松參天,時有云霧從中升起,令人疑是到了仙境。更喜的是峽山之陽,有天然洞穴一處,正可居住。伯溫大喜,遂確定在此隱居。
某日,劉伯溫在濰河岸畔看漁人打魚,看到打的無非是鯽魚、鰱魚、鲇魚之類,并無奇特品種。忽然,他心中一動:如此仙境,應有異于他鄉的特產才是。于是,他駕起祥云,來到天庭。他走到天河岸邊,只見姜太公在那里端坐垂釣。劉伯溫走上前去深施一禮,把如何離開京城,如何在峽山定居,又如何想尋求珍奇魚種的經歷和想法說了一遍。姜太公用手一指,天河中一條金色大魚蹦到他的手中。伯溫一看大喜,但又一細看,只是一條鯉魚,沒有什么稀罕。姜太公好像看透了他的心思,說:“此魚是鯉魚不假,但不同于別處之鯉,到了濰河,你便見到鯉魚的奇特所在。”說完,把手一甩,那魚就落到濰河里去了。
為感謝姜太公的樂善好施,劉伯溫奔波化緣,由四方百姓集資,在峽山之陽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太公廟。太公廟落成之日,伯溫特意來到濰河岸邊,讓漁人打了幾條鯉魚觀看。他發現這些鯉魚全是四個鼻孔,靠近嘴巴處兩個大孔,離嘴巴較遠處兩個小一點。凡在濰河捕撈的鯉魚全是四個鼻孔。從此,濰河多了一珍——“四孔濰鯉”。
劉伯溫為何找姜子牙要濰河奇珍呢?其一是,姜子牙是代表天庭能夠封神榜的上師;其二是,姜子牙也是喝著濰河水長大的。若問姜子牙出處,有以下為證。據康熙《濰縣志》載:“溪在東南五十里,昔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垂釣于此。其溪亦名渭水。有垂綸臺舊跡猶存。”《平易近國濰縣志》刊有太公堂山太公廟影照。廟前有一株千年古松,廟壁繪有《姜子牙垂釣渭水》圖。而1980年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中,昌濰普查隊會同北京年夜學考古系,在濰縣穆村公社(今坊子區九龍街道)的渭水古遺址有了新發現,出土了一件“南互”文鼎足。《山海經》注:“炎帝之孫靈恝生互人。”又說:“互人魚面人身。”由此可知互工姜姓(炎帝姓姜),互人以魚為圖騰。本地太公廟道人撒布的口頭檔案是,姜尚到渭水河畔祭拜先人故地,巧遇也是來祭拜先人的東伯侯姜桓楚。東伯侯錄用姜尚為商地營州萊國濰水部九龍鄉之長。
明白了嗎?姜子牙,濰縣人也。那時所謂的渭水,實際上是濰河的一個支流,流經如今坊子區的九龍山澗處。
美麗的傳說,給濰河鯉魚涂上了神奇的色彩。“鯉,生濰水者,金鱗而味美。”之所以如此,取決于它的生長條件——濰河。由于濰河源頭山泉匯流,綿長數百里,河道盡是沙巖底質,因而“泉香水冽,水浸沙明,滋生其物,清爽殊異”,尤以濰河鯉魚最為著名。濰河鯉魚又是四個鼻孔,追逐食物的能力頗強,繁殖發育較快,其味道自然鮮美異常。1960年建起峽山水庫以后,水庫成了鯉魚的主要產地。今日,濰河流域周邊,從諸城、高密、安丘、峽山、寒亭、昌邑等地,以濰鯉為代表的“全魚宴”,成為聞名遐邇的地方名吃。濰河鯉魚不僅因質嫩肉鮮而被列為淡水魚中的珍品,還因其極美的體形,遍體金鱗和淡紅的尾鰭,兼有觀賞價值。流口水了吧?
源遠流長的濰河鯉魚受到了古今騷人墨客、名家學者的吟詠和贊譽。當年,被稱作“揚州八怪”之一的著名詩人鄭板橋任濰縣縣令時,在品嘗了肉鮮味美的濰河鯉魚后,即興賦詩:“美滋美味美華筵,奇聞奇趣奇姻緣。鄭燮有幸轄寶地,愿做漁郎不做官。”解放初期,曾駐濰坊多年的著名作家峻青在小說《老水牛爺爺》中,對春季夜晚的濰河和河中的鯉魚有過這樣的描寫:“這時候,月亮剛從平原上探出頭來,河面上閃爍著一道道魚鱗似的銀光。春天的濰河,是溫柔的,嫻靜的。金色的鯉魚,不時的躍出水面,把平靜的河水,激起一個個銀色的圓圈。”《大眾日報》在介紹地方名產“濰河鯉魚”時寫道:“濰河盛產四個鼻孔的金鱗鯉魚。凡到過濰河中游峽山水庫游覽的客人,無不以品嘗四孔鯉魚為快。”
在濰坊地區,常用鯉魚宴請貴客,在一些特殊場合,還利用鯉(利)和魚(余)之音,把鯉魚當做吉祥物。因而,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紅白公事,大凡重要一些的席面,總少不了鯉魚。社會上有“無鯉不成宴”的說法。每年春節,農村家庭中供奉祖先所擺投的祭禮,也總是把鯉魚放在供桌的最前面,以表達對祖先的敬仰。
濰河鯉魚不光在人們的物質生活中必不可少,而且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中如意吉祥的象征。
童年時的我,從來沒有想過濰河的鯉魚有多么的好吃,只是一味的尋找天上掉下的石頭,每一塊都要仔細端詳。
我對“童年”的濰河感情很深。河邊郁郁蔥蔥的垂柳,軟軟的水草,岸邊被風吹得象刀砍得一樣皺紋的蒼老的石頭,還有防護林里的枯木,林子地上長著的一些不知名的小花;所有的一切都充滿生機。遺憾的是,我始終沒有找到一塊自己心里能肯定下的哪怕僅有一點希望的“隕石”。
但無論如何,濰河水漲水落、鳶飛魚躍的美景給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