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相比于普通動物來說最大的特點就是會思考,能反思并總結經驗。不過具備這個能力和實際會不會去做是完全兩回事。
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發現有些人就善于自我反思,而有些人則是渾渾噩噩過一輩子,基本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歸為下列三類之一:
第一種:自我感覺良好,很少吸取教訓,不思進取
第二種:能常常反思自己過往的經驗教訓,并持續改進提升
第三種:并不總是去親自嘗試,具備通過觀察分析別人的行為獲取經驗的能力
這么劃分并不是說每個人的一生都一定只屬于其中的某一種,更可能的情況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處于不同的狀態。
就拿我自己來說,年輕的時候基本上就屬于第一種,那個時候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喜歡及時享受,很少去主動深入思考,長期待在自己的舒服區。
當前階段我感覺應該屬于第二種,比如我會經常反思過去的行為,分析整理曾經的經驗和教訓,以此來指導當下的行為,并期待通過當下一系列行動的累積能對三年后的預期結果產生正面的影響。
第三種狀態對目前的我來說還只是一個期望,暫時還達不到。
如果將三種狀態分別以1,2,3三個分值來劃分的話,我現在的得分差不多是2.5,還處于向第三種狀態努力過渡的階段。
處于第三種狀態的人并不是說他們一點都不實踐,而是說他們在實踐之前總會對已經發生的事實和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充分的推理分析,包括別人踩過的坑和人性的弱點等等并以這種分析推理的結果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這樣就會避免重犯別人已經犯過的錯誤。
下面就以人們投機的行為為例來進行分析。
過去幾年中國股市在07年和15年經歷了兩次大牛市,很多人可能也親身參與過。
07年那次是我第一次接觸股市泡沫,當時對很多人的瘋癲狀態很是詫異,在最瘋狂的時刻,幾乎人人都在聊股市,動不動就能聽到一些炒股的神話,也有很多人是選擇將工作辭掉來全職炒股。
同樣的現象在15年再次上演,只是泡沫終歸還是泡沫,一定有它破滅的那一刻。
不只是中國,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投機炒作的泡沫都是非常類似的,從最早荷蘭人炒作郁金香到法國人炒作開發美洲密西西比的國債,從臺灣80年代的股市泡沫到日本90年代的房產泡沫,在這一系列投機和炒作的行為當中,人性的弱點顯露無遺。
當一個人處于一個到處充滿“股神”的氛圍中時,想完全不受感染是很難的,最后多少都會投入一些本金來參與這場泡沫的盛宴,這種參與與其說是主動,還不如說是被動選擇了從眾,因為任何人想迎著潮水般大眾的行為逆向行動,都會承擔巨大的壓力,此時想保持理性的頭腦會非常困難。
曾經聽說有投資人在股市泡沫涌動的時刻毅然選擇空倉,然后去國外待幾個月,完全屏蔽國內的任何資訊,最后以此方式有效緩解了這種壓力。
現在讓我們假設一個場景,在2020年的某一天,股市又莫名其妙瘋漲了起來,隨著市場的人氣越來越旺,你覺得那些在07年和15年吃過兩次虧的人會充分吸取曾經犯過的錯誤嗎?
對于第一種類型的人來說,他們完全是好了傷疤忘了痛,以自己的感覺行事,既然大家都在賺錢,我為什么不進去呢?在一個扔錢就能賺更多錢的市場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忍受住那種誘惑呢?
而且有時候他們還會自己給自己編一些進場的理由:這一次可能真的和前兩次不一樣,07年大盤沖過了6000點,15年沖過了5000點,現在說不定能沖過8000點呢。
投資大師鄧普頓曾一針見血的指出:股市中最愚蠢的一句話就是“這次和以往有所不同”,在他的個人傳記中就描寫了面對泡沫時的真實場景,他深深的知道選擇不從眾需要有非常大的勇氣,他的做法是嚴格按照事前理性思考的結果去執行,而且他知道到時候自己肯定操作不了,所以都是交給電腦去自動執行。
作為投資大師方且如此,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人類真是一種奇怪的生物,我們有發達的大腦,卻常常會陷入一些思維的誤區。
首先我們總是喜歡故事而勝于統計數據。
比如,多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絕大部分股民其實都是虧錢的,那么個體在理論上成為那極少數盈利的人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但為什么很多人依然還要沖進股市呢?因為他們想賺錢,于是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就總是選擇性的聽進去那些極少比例的炒股神話,以此來為自己的炒股行為增加合理性。
其次,我們總是不重視偶然和巧合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股市存在泡沫的行情下,某人購買了一支股票,隨后就瘋狂的漲上去了,也許這只是一種巧合,但在巨大的成就之下,他難免就對自己的分析產生了得意之情。
不過,如果采用同樣的分析套路去買另一只股票,卻很有可能錄得虧損。
對于第二種類型的人來說,他們就能充分吸取前面的教訓,當再一次面臨泡沫時,要么是選擇回避,要么是適可而止的參與。
如果一個人屬于第三種類型,他即使沒有親身經歷過最近的兩次大牛市,通過分析別人在股市中的種種行為和失敗的案例,他也許就能嚴格控制自己的操作行動并最終有所斬獲。
希望看到本文的你早日邁進第三種人的行列!
同名微信公眾號:寶王爺(ID:chuangye_naxiesh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