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是不是21歲算是思想更加熟稔了,聽程璧的《晴日共剪窗》,一句“那時的我呀手里拿著一本唐詩宋詞三百首“,記憶突然閃回,曾經家里也有一本唐詩三百首,有一個假期爸爸要我一天背一首,他會隨口給我解釋一兩句,可印象中好像就背了一首,關于寒蟬什么的,記不清了。
有些事情長大了就不記得了,也是有些東西長大了才感悟到。小時候家里有一個書柜,不大,但是幾個深灰色的家具中那個米黃色的書柜顯得很新,里面的書多是國內外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紅與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四大名著、巴金文集等等。那些書字體很小,印刷質量也不好,還會有錯別字,多半是盜版的吧。小學時天天在書柜的桌子下面寫作業,抬頭就能看見這些書名,可是一個小孩子怎能讀得下這樣的書。只是記得小學為了應試,老師會介紹一些名著,這時我會想到,誒,這本書我家里有。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的小學語文試卷都有一道經典的題目,大概是”《鋼鐵是怎么煉成的》給我們什么啟示“,人人都背統一的答案,滾瓜爛熟。當時我也抽出家里書柜上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到一半就讀不下去了,過一段時間又一次翻開繼續讀,最后還是讀不下去,至今也沒有完整讀下來。那個時候似乎總是這樣,小學生沒有手機沒有什么娛樂活動,除了寫完作業后看看動畫片,除了傍晚和小伙伴打口袋跳房子到天黑看不清地上的格子,也沒有其他的事情。有時想抽出一本書看看,卻都是厚厚的一本一本,總是讀不懂,讀不下去。后來兩次搬家,這些書大部分也不知散落到了哪里。
隨著年級越來越高,開始想看水滸,三國,紅樓,讀的很勉強很吃力。高中時家里學校很近,中間會路過一個書店,可以在里面看書,有時下午或晚上上課前我會提前一點出發,到書店里走一走。只看看一排一排的書名,有時選幾本課外題,有時醞釀好久買一本不厚的書。留意著日子定期買四塊錢一本的《意林》,綠綠的意林陪伴了我的高二高三時光。那時的我已經是敏感的,會有些觸角捕捉到一些情緒,化成幾個句子,我會把他們寫在意林的封面,綠色的封面和黑色的字。回想起來高中的時候自己買過白落梅不像傳記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意林上推薦的雪小禪的《小喜》,語文老師推薦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深深被電影中靜秋和老三感動而買的《山楂樹之戀》;媽媽沒收過學生的三部《小時代》和韓寒的《他的國》,我也拿過來翻了翻;還有很神奇的一次,書架上突然出現了一本叫《重返狼群》的書,我就自然地拿過來看,過了幾天我看完了這本書就消失了;也有被同學強烈推薦的《暮光之城》,很厚的四部竟也在高三的寒假看完了。那時十幾歲的女生們都偷偷地在桌堂里看愛情小說,而我幾乎一部都沒看過,以至于現在出了什么小說改編的電影電視劇,大家都借以紀念青春,而我卻沒什么共鳴。那時也沒有很刻意的讀書,也沒有那么多時間讀書,一直也沒有讀過什么所謂高級的文學作品,可是精神卻不會覺得貧瘠。
現在大學有圖書館,有各種電子設備,可以用各種方法得到書籍資源,可以在各種屏幕上閱讀,還可以在各種網絡平臺上評論和分享閱讀感受。可是再買意林看卻覺得有些幼稚了;圖書館里借的書有時翻翻就放下了,到期了才想起來;存了很多電子書資源卻常常是在連不上Wi-Fi無聊時點開看看。還好的是也沒有停止閱讀,充盈自己的需求也還沒有枯竭。前幾天在微博偶然看到《重返狼群》竟出了第二部,突然間很激動,回想起曾經看這本書第一部時的震撼,迫不及待想要讀。
看采訪說《晴日共剪窗》這首歌是寫程璧小時候和奶奶生活的時光,從那一句歌詞就突然想到了很多,才突然明白從小的環境氛圍總會一直影響著我們。爸爸以前是初中語文老師,從他的同學聚會的只言片語中,我猜測他上學時應該是個文藝青年。小的時候家里有笛子有口琴,爸爸偶爾還會擺弄他們一下,他們學校里什么文藝演出時他也經常高歌一曲。媽媽是初中數學老師,記得寒暑假時她總是一遍一遍地看《簡·愛》。我應該慶幸的是他們雖不是大富大貴,但通情達理,讓我一路嗅書香。